白求恩模范病室: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首个“模范”医院

发布时间: 2015-08-17 09:47
沿着昔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红色足迹”,进入距离五台县城东45公里的松岩口村口,正前方就是“白求恩纪念馆”。从1938年6月18日至9月30日,白求恩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造了两项第一,白求恩模范病室也成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首个“模范”医院。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王守刚

  岩石岿然,青松巍然。

  沿着昔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红色足迹”,进入距离五台县城东45公里的松岩口村口,正前方就是“白求恩纪念馆”。从1938年6月18日至9月30日,白求恩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创造了两项第一,白求恩模范病室也成为了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首个“模范”医院。

1_副本.jpg

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  陈亮 摄影

  在炮火中抢救伤员

  1938年6月,白求恩从延安来到五台山金岗库村晋察冀军区司部后的第二天,就到岩松口村军区后方医院工作了。战斗最激烈的时刻也是白求恩最忙碌的时候,到底多忙碌呢?在白求恩纪念馆的东展厅,记者见到了白求恩在1938年8月21日写的日记:“全天动手术,我的确累了,一共做了十个,其中五个重伤。”“我的工作如此重要,以至于从清晨五点半到晚上九点钟没有一分钟休息。”此外,还有这样一段话:“过去的生活曾引诱过我,但为了理想,那些日子就让它一去不复返了吧,这儿的生活相当苦,而且有时候非常艰难,但我过得很快乐———我已选定了道路。我是共产党员。”

  为了及时抢救伤员,手术经常在离战场只有几里远的地方进行。敌人的炮弹从空中尖啸而来,落在手术室外,简陋的手术室摇摇欲坠,而白求恩坚持手术,直到战斗结束。他说,如果为了他的个人安全,他就不到中国来了,只有消灭了法西斯才有个人安全。

  白求恩曾连续四个星期奋战在手术台前,在他的救助下147个伤员完全恢复健康,返回战场。

  五个星期建好模范病室

  两个月后,白求恩在晋察冀根据地创造了两项第一。

  由于当时后方医院医药和器械严重缺乏,医护人员技术水平低下,白求恩感到很难开展工作。他决定创办一所标准化示范医院,供教学和治疗之用。

  1938年8月,只有200户人家的松岩口村热闹起来,全体男女老幼投入到一场劳动之中,经过五个星期的辛勤劳动,八路军第一所模范医院建成,这是一所军民合作医院,科室正规,分工明确,管理规范,即使是对今天的医院建设仍有借鉴意义。

1_副本.jpg

白求恩纪念馆  陈亮 摄影

  9月15日,松岩口模范医院举行开幕典礼,典礼结束后,白求恩就开始临床教学,为一名躺在病床上的胸外科战士示范了一个手术。一群战地医生围在病床边,晋察冀军区卫生部部长叶青山挽起袖子验血后,白求恩让他与伤病员头脚相反方向躺在床上,两人的胳膊靠在一起,两端带针头的皮管分别插入静脉,皮管间是一个三通阀门,白求恩抽拉针栓,叶青山殷红的血液流入注射器,接着转动阀门,叶青山的鲜血便流入伤员体内。白求恩成功演示的“战地输血”技术,成为我军野战外科手术史上的第一次,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战地输血的第一次。抗战时期,输血在中国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技术,只有在大城市的极个别医院才能开展。在野战医院条件下输血,是人们想也不敢想的事情。这一技术在当时战场上对及时救治伤病员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岩松口白求恩纪念馆馆长杨俊彪说,白求恩还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游击战医疗手册《游击战中师野战医院的组织和技术》,为中国现代医疗制度的形成打下基础。

  “我亲眼见到过白求恩,那时我才10岁,当时人们都称他为白大夫,后来才知道白大夫是加拿大人。” 1946年参军的裴贵清老人回忆起了他记忆中的白求恩:“他不爱吃玉米糊糊,但爱喝煮玉米的水。他的技术很高,救了好多人,人也特别好,后来听说他因病去世后,我们这里好多人都哭了。”说起这些,88岁的裴贵清老人眼睛有些湿润:“抗战成功不容易啊,多少人在抛头颅洒热血!”

  1940年日寇将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焚烧了,仅留下院内那棵800年树龄的老松树和牌楼。现在我们看到的白求恩模范病室旧址是1968年重建的,同年,在它附近建成了白求恩纪念馆。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得到世界上一切爱好和平和正义事业的国家和人民的广泛支持和帮助,来自世界各地的国际友人与中国人民患难与共,他们给予中国抗战多方面的帮助,他们为中国的抗战做出重要贡献,甚至现出个人的生命,永远值得中国人民珍视和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