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岚义务教村里的孩子音乐
是音乐改变了这个偏僻小山村里孩子们的生活,给他们打开了一道认识并且通向外部世界的门。而把音乐带给他们的,是70多年前在村中办报的晋察冀日报社社长兼总编邓拓之女邓小岚。
■张家口新闻网 记者 宋维根 王浩 黄超
重回马兰村
保定市阜平县城南庄镇的深山里,有个小村庄叫马兰村。
就是这个毫不起眼的村子,却是原《晋察冀日报》的根据地,第一部《毛泽东选集》诞生的地方,曾有19位村民为掩护报社同志而惨遭日本人杀害。时任报社社长兼总编的邓拓,在日后写作《燕山夜话》时,笔名就取作“马南邨”,以志不忘那段岁月。
邓拓之女邓小岚就出生在马兰村。
2007年,退休后的邓小岚循着父辈的足迹,重回马兰村。进村后,当她说她来自北京,名叫邓小岚时,村里的老人一下子就叫出了她的小名,她的眼泪一下就流出来了。
在邓小岚心里,马兰村就是自己的“故乡”,因为她的父亲邓拓曾经在这里为了一份报纸坚守十年。邓小岚决心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做一点事。
2004年,邓小岚再次来到马兰,看到村里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孩子们连一首歌都不会唱,她觉得自己应该为这里做点什么。
邓小岚拿出自己的4万元退休金,将村里的校房翻修一新。2006年底,又把家人和朋友们捐送的手风琴、小提琴和吉他等乐器带到了马兰村。从这一年开始,位于太行山深处的马兰小学打开了梦想之门,邓小岚用音乐为这些农村的孩子带来了不一样的生活。
“小孩子你教一次,好长时间不去,就生疏了,就得有人督促他们。”邓小岚说,一到这个时候她就告诉自己要再过去一趟,再教一次,回来以后再处理自己的事情。
北京到马兰的路途并不遥远,却也不便捷,她必须先从北京乘火车到定州,再从定州乘班车到阜平县,最后再等从阜平到马兰的班车,有时早上八点出门,到了晚上六七点才能到。直到2010年10月份,阜平通了高速路,这段路程才缩短为5个多小时。几乎每月一个来回,这条路她走了近12年。
音乐人生
马兰村,作为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山村,邓小岚为它带去了歌声,也带去了梦想。
2006年,邓小岚成立了马兰小乐队,最初乐队里只有六个孩子。挑选的标准挺简单,就是教孩子们唱歌的时候,她在旁边听,听到哪个孩子唱的音比较好或者节奏比较好,她就问他愿不愿意,愿意就找过来。
在马兰小学的教室,记者看到大大的黑板上书写着整齐的乐谱,简陋的床上,孩子们拨弄着小提琴、手风琴的弦,笛子和葫芦丝的声音同时飘荡在耳旁,看似不搭,却又是那么的和谐。
18岁的刘爱玲跟随邓小岚学习小提琴演奏有八、九年了,如今,她能熟练地演奏《快乐的节日》、《山楂树》等十余首乐曲。今年9月开学即将上高二的陈鑫从8岁开始跟邓小岚学习小提琴,空余时间,还负责给年纪小的同学上乐理课,教授小同学基础知识。
“因为音乐能给人带来快乐,我自己喜欢唱歌,我希望孩子们能快乐地成长。”邓小岚对自己始终牵挂的“故乡”有着一份质朴又伟大的期望。
如今,邓小岚是马兰小学唯一的音乐老师,她负责教小朋友们小提琴、钢琴、葫芦丝、手风琴……如今这个小乐队能参加演出的有20多个孩子,在学校里一起学习的则有60多个。在邓小岚的一份笔记中,记录着马兰村小乐队学会的30多首歌曲,既有《送别》、《雪绒花》、《山楂树》这样的中外民歌,也有巴赫、波切里尼的《小步舞曲》这样的古典音乐。
“我就是什么都会点。”正是这种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和热情的性格,才会让这些年的艰辛和困难显得微不足道,而成果却熠熠生辉。2008年,邓小岚带着6个孩子来到北京,给原《晋察冀日报》的老同志们演出。2009年国庆,邓小岚的马兰小乐队受邀参加了阜平县的庆祝大会。2011年,北京电视台春节晚会,马兰小乐队的孩子们与将军后代合唱团一起演唱了《我们的田野》。
自从有了音乐,孩子们的眼界开阔了,性格也变化了。而邓小岚说,她最幸福的时刻就是看着孩子们站在台上演奏的时候。“孩子们从一开始一首歌都不会唱,到现在站在舞台上面对观众,这就是我最大的收获!”
音乐把偏远闭塞的马兰村和外面那个精彩的大世界联在了一起。
传承抗战精神
在离开马兰很多年后,邓小岚的母亲丁一岚为女儿刻了个图章,上面有四个字“马兰后人”,就是为了让邓小岚记得,她是马兰的孩子,应该将抗战精神传承下去。
邓小岚说,她怕自己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会越来越不足,所以她希望能够将现在做的事情传承下去,将当年的抗战精神传承下去。她发动家人、朋友和周围能发动的力量,去关注马兰,帮助马兰。
在她的努力下,很多人都加入到帮助马兰的队伍里,包括音乐纪录片《马兰的歌声》创作者阿里、刘汉祥、桂石,在他们的帮助下,马兰的孩子拥有了《美丽的家园》、《心愿》、《马兰童谣》等属于自己的歌曲。也有北京的、河北的高校开始组织学生到马兰教孩子们音乐……
从翻盖新校舍,到教孩子们唱歌,再到组建小乐队,后来开始改善整个马兰村的居住条件,为村民们争取保护家园环境的权益,再到发展红色旅游……邓小岚对马兰的帮助一发不可收拾。一切为了马兰,一切为了孩子---这是早已深入她生命的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