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海会庵:《人民日报》源头在这里诞生

发布时间: 2015-08-17 09:44
来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才明白为何古人会写出这样的诗句。车队行驶在公路上,几乎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佛教的元素,一座座佛塔、佛寺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衬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密林高山,神秘而肃穆。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胡程利  冯海啸

  有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来到佛教圣地五台山,才明白为何古人会写出这样的诗句。车队行驶在公路上,几乎每隔几十米,就能看到佛教的元素,一座座佛塔、佛寺掩映在青山绿树之间,衬着远处连绵起伏的密林高山,神秘而肃穆。

5_副本.jpg

  《抗敌报》旧址海会庵   陈亮 摄影

  从五台县金岗库乡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没走多远,便在清水河畔远远望见一座红墙灰瓦的古寺,正门中央,鎏金牌匾上书“海会庵”三个大字。据当地人讲,这座始建于隋唐时期的庙宇不仅历史悠久,还曾是抗战时期晋察冀边区一处重要遗迹——《抗敌报》旧址,而《抗敌报》就是《人民日报》的源头之一。

  金岗库乡副乡长杨雷一边将我们引进院内,一边介绍说:1937年12月11日,第一份在敌后创办的抗战报纸《抗敌报》在阜平县城诞生。在发行了25期后,根据斗争与形势的需要,编辑部于1938年3月迁到了海会庵附近的大甘河村,3月中旬正式迁至庵内办公。

  走进海会庵,中轴线上分别是天王殿、观音殿和大雄宝殿三大标志性建筑,南北两翼为僧舍。在离正门最近的天王殿墙面上,当年八路军用白灰粉刷在上面的宣传画依稀可见:三名战士或手持大刀,或高举红旗,奋勇冲锋,身边“保卫国土”四个大字分外显眼,像是时刻提醒着人们,牢记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

  指着天王殿,杨雷说,当年的斗争条件异常艰苦,《抗敌报》编辑部的工作人员每天就是在这里办公和生活,凭借着顽强的毅力,他们不仅在这里完成了从石印到铅印的技术革新,更完成了报纸由三天出版到每天出版的过渡,使《抗敌报》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根据当地佛寺僧侣众多的实际,《抗敌报》的工作人员还在尊重佛教的基础上,积极发动僧人投身抗日救国,为促进僧众自卫队的成立,推动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了积极作用。

4_副本.jpg

  《抗敌报》旧照

  1940年11月,《抗敌报》更名为《晋察冀日报》;1948年6月15日,《晋察冀日报》与晋冀鲁豫《人民日报》合并为中共中央党报《人民日报》……

  见证了抗战的烽火,传播过革命的火种,70年时光荏苒,当年参与过《抗敌报》采写的工作人员多已离世,但海会庵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静静地坐在五台山脚下,回忆着与晋察冀边区将士们的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