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大型新闻采访——永远的兵

发布时间: 2015-08-18 08:38
  王振明  王振明:永难忘记日军恶行  8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王振明,忆及往昔抗日战场上的种种旧事,时而热泪盈眶,时而笑声爽朗,时而又瞬间陷入良久沉默,眼睛望向远方,像是在对已故的战友们遥寄哀思。  

1_副本.jpg

  王振明

  王振明:永难忘记日军恶行

  88岁高龄的抗战老兵王振明,忆及往昔抗日战场上的种种旧事,时而热泪盈眶,时而笑声爽朗,时而又瞬间陷入良久沉默,眼睛望向远方,像是在对已故的战友们遥寄哀思。

  王振明,1944年参军,虽然与日军在战场上交锋不多,但年幼时的他就曾见证过日军的残暴和恶行。

  1943年的一天,日军到王振明的家乡保定阜平县城南庄进行“大扫荡”,乡亲们迅速将粮食物资等进行转移。

  日军进村后,很快找到了一些村民没来得及带走的牲畜。王振明回忆道:“日本兵把牲畜杀掉后,只割掉最好部分的肉,其他都会扔掉!”

  四五天后,饥饿难忍的母亲带着兄弟三人趁夜色返回了村子,可刚点起火,就见两个拿着刺刀的日本兵冲了进来。兄弟仨反应快,转身钻进了树林,日本兵就揪住母亲的头发,将刺刀架在母亲的脖子上,大声呼喝,威胁着将他们叫出来,之后将母亲押往山顶。

  “到山顶时,山下沟里已经聚集了二三十名老百姓,日本兵就向他们开枪,后来又见东边来了三名村民,其中一名被当场打死……”说到此处,王振明用拳头狠狠地敲了下床头,眼中满是愤怒。

  将兄弟三人绑住后,问他们粮食和物资的藏处,见他们不回答,就用枪狠狠地砸他们的腿……

  毫无收获的日军打算将他们押往行唐县修炮楼,庆幸的是,兄弟三人在途中得到一位驮夫的帮助,趁着夜色逃离了日军的魔爪。不久后,王振明便决定参加八路军。

  参军后,王振明先后为杨耕田等晋察冀边区领导担任警卫工作,并随部队参加了解放华中、

  华南等诸多战役,1958年退伍后,回到阜平老家,过起了恬静淡然的生活……

2_副本.jpg

保定阜平县支前模范合影。

  赵进英:“拽拽衣角就是暗号”

  赵进英,保定阜平县城南庄人,1937年7月参加革命,10岁参加儿童团,14岁入党,17岁担任谷家庄村妇救会副主任。带领大家为八路军送水送饭、掩护伤员、缝衣做鞋……

  “我小时候是儿童团长,带着村里半大的孩子们放哨、送鸡毛信,还帮着八路军战士埋过地雷。后来入了党,党支部开会都是在晚上,通知时互相也不说话,拽拽衣角就是暗号。”谈起抗战的艰难岁月,老人难掩激动之情。

  在严酷的战争环境里,当地军民紧密地团结起来,建立起了牢固的抗日堡垒。“鬼子隔三岔五就来扫荡,来了就抢粮食,运不走的粮食要么烧光,要么祸害了。大家饿得没法儿,就摘树上的枣和树叶吃。八路军那时候也缺吃少穿,可为了不和老百姓争粮食,还规定村子附近的枣和树叶禁止部队采摘。这样的军队让咱豁出命去也值啊!”讲到这里,赵进英身板挺得直直的,还像是一个兵。

  王专:红缨枪开启抗战历程

  1928年,王专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父亲、叔叔、母亲都是阜平县早期的共产党员。1938年,小王专扛起了红缨枪,当上了儿童团团长。

  “1937年以后,日本鬼子对阜平县进行了9次大规模扫荡,制造了14起惨案。敌情严峻,村里的孩子们都积极参加儿童团。村长见我机灵、有主见,就让我当了本村的儿童团团长。我组织小伙伴们唱革命歌曲、扭秧歌、演街头剧,宣传抗日救国。同时还担负站岗放哨、查路条、送鸡毛信等任务。”见到记者,王专说。

  有一次,区上派王专到县里取文件,回来的路上遭遇了敌人。王专转身朝山上跑,敌人一边追一边开枪。不一会儿,就把王专追到一个山崖上,敌人大叫:“小八路!抓活的。”眼看鬼子一步步逼近,王专把头一抱就滚了下去,好在山崖不高,滚到山底王专紧接着钻进了树林。就是他准备销毁文件时,对面山上传来了枪声,原来是游击队赶来了。

  胡长荣:妇女支前的模范代表

  94岁的胡长荣身体硬朗,思维清晰,她说,她永远铭记抗战的岁月。

  老人是保定阜平县天生桥镇不老树村人,1938年1月,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41至1943年间,日伪军对晋察冀边区连续发动多次惨绝人寰的大“扫荡”。在反“扫荡”的艰苦岁月里,胡长荣带领全村妇女给战士们做军鞋、军袜、送水、送饭,转运伤员,筹集粮食支援前线,在严重缺医少药的条件下,为了救治伤员,她想尽一切办法,用温开水清洗创伤,用中草药敷伤口,用小勺一口一口地给伤员喂饭。在她的精心救护下,很多身负重伤、生命垂危的八路军指战员恢复了健康,重返前线。干部战士都亲切地称她为“胡大姐”。

  郑同徐:一直奔波在送信的路上

  郑同徐,保定阜平县平阳镇康家峪村人,自幼家境贫寒,受抗战革命思想影响,1941年参加游击队,当上了游击通信员,负责侦察敌情,传递情报,担任通信员期间,常常把个人生命安危置之度外,一直奔波在送信的路上,很少休息,为游击战斗提供了准确的情报。因表现突出,1942年当上了游击组组长,很快,他便带领小组队员多次出色完成上级赋予的战斗任务,并于1944年8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孟宪义:抗战中的爆破高手

  孟宪义,保定阜平县平阳镇王快村人,今年94岁。

  1937年,孟宪义参加游击队后,被编到地雷爆破组,他认真学习爆破本领,配合八路军炸鬼子炮楼,埋地雷炸鬼子的汽车,运送伤病员,把生命安危置之度外,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1939年至抗日战争胜利,他担任游击队的通信员,多次往返阜平和曲阳之间为八路军传递情报。

  采访结束时,老人还沉浸在过去的经历当中,两眼已经湿润,他说,过往的记录是他的青春记忆和热血豪情,“老了,很多事都记不住了,都已经模糊了,谢谢你们帮我们记下来。”本报记者宋维根胡程利

  王浩 黄超 本版 摄影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