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胡程利 宋维根 冯海啸
位于保定阜平县城南庄镇城南庄村的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北依菩萨岭,南临胭脂河,掩映在苍松碧草之间,宁静而庄严。
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敌后创建的第一个抗日根据地,它不仅是华北的坚强堡垒,也是对日本侵略者进行战略反攻和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的前沿阵地。在纪念馆正前方的广场上,矗立着一块青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同志1939年亲笔写下的“抗日模范根据地”几个大字,足见这片红色土地的重要地位。
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内记录着张家口的抗战历史。
步入展馆大厅,一组青铜人物群雕映入眼帘。冲锋的姿态,坚毅的神情,再现了晋察冀军民浴血奋战、勇往直前的场景。
纪念馆北部,便是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在山西省五台县创建,11天后迁至阜平,晋察冀军区的指战员们先后在县城、城南庄一带工作战斗达十年之久。
旧址前院矗立着聂荣臻元帅铜像,后院则是3排21间土坯房。作为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河北唯一保留完整的机关旧址,这里1996年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听说采访团来自张家口,纪念馆的讲解员顾建青轻轻推开了司令部旧址的木门介绍道,1937年11月7日,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在山西省五台县石咀乡成立,为了适应斗争的需要,仅11天后就迁到了这里,1945年从阜平离开后,迁往张家口。
采访团穿过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的防空洞。
院内,不仅有军区作战科、电话室和会议室,还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同志的宿办室,且多为当年原貌。
走到廊柱前,抚摸着上面斑驳坑洼的“伤痕”,抬眼仰视着房前的大槐树,仿佛看到了当年敌机呼啸而过时的情景,也似乎闻到了炮弹落地时留下的硝烟……往事遥远却又感觉近在咫尺。远处连绵起伏的太行山脉若隐若现,突然觉得,它们,是在用无声的语言对我们讲述着那些难忘的英雄故事。
晋察冀军区司令部旧址。 本版摄影 陈亮
【重访随笔】一捧阜平枣深深鱼水情
随队顾问 陈韶旭
此前曾两次到过阜平县。这次作为重访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随团顾问,更能受到震撼。
作为当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和腹地,阜平的石墙老屋见证了敌寇的血腥与暴行,无言诉说着共产党八路军与敌寇斗争的艰苦和惨烈,让我感受了共产党八路军艰难百战中折射出的伟大的民族豪气。我震撼于阜平人民对那段晋察冀苦难岁月的深刻记忆。每到一地,当地群众大都能够对当地发生的惨案、着名抗战事迹和民族英烈娓娓道来,表现出了晋察冀人民不忘历史不忘英雄的民族忧思和深情缅怀。最让我震撼的是,曾经用辛劳和汗水养育了共产党八路军,用鲜血和生命掩护了革命干部和人民子弟兵的阜平群众,对他们当年的贡献和牺牲从不居功表功甚至很少提及。面对采访和镜头,阜平人说的最多的是作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首府所在地的骄傲和自豪,真情讲述着当年根据地军民鱼水一家亲的故事。每次到阜平,乡亲仍然像当年对待共产党子弟兵一样,捧出地方名产阜平大枣招待我们。
凝视一颗颗大枣,我从内心深处再一次深深认识到了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我不由吟出了最想对阜平这块热土说的话:阜平的大红枣,就像满天星,抗日燃怒火,众志筑金城;阜平的大红枣,就像红灯笼,照亮前行路,牢记家国情;阜平的大红枣,就像刀枪缨,奋起斩倭剑,昂扬民族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