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来自不同的国家,却在中国为一个共同的理想而奋斗;他们彼此从未谋面,但都牺牲在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唐县。白求恩和柯棣华这两位国际主义战士秉着共产主义理想和人道救援精神,在中国救助伤员直至以身殉职。
采访团一行参观在白求恩纪念馆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 王守刚 韩中华 冯海啸
青山埋忠骨,烈士永长存。
在唐县城北一公里的钟鸣山下,有一座占地面积4.5万余平方米的纪念馆,采用中国传统样式结合现代结构,造型精美风格独特,被编入《中国博物馆志》、德国法兰克福《世界工艺美术大辞典》,它就是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白求恩在涞源孙家庄做手术时的全神庙
白求恩之墓
永久的纪念
纪念馆西侧是白求恩纪念馆,东侧是柯棣华纪念馆,连接它们的是中央的八角形带宝顶的纪念堂。两个纪念馆大小一样,都是450平方米,都是斗拱飞檐,都是大天井。
白求恩纪念馆展出180幅图片,陈列145件物件。分为“坎坷的青少年时代”、“投身国际反法西斯前线”、“奔赴中国抗日战场”、“战斗在晋察冀边区”、“永久的纪念”、“不灭的光辉”6个主题,展现了白求恩伟大的一生和人民对他的纪念。
1939年11月2日,白求恩在涞源孙家庄小庙做手术划破手指后,一直没有停止做手术,直至在唐县做手术时感染,于1939年11月12日凌晨逝世。
唐县白求恩柯棣华纪念馆
第二个白求恩
柯棣华纪念馆规格与白求恩纪念馆一样,展出了134张图片,陈列了119件文物,也是按照生活时序,从“青少年时代”、“远道来华”、“在延安”、“晋察冀岁月”、“以身殉职”、“万股丰碑”6个部分颂扬柯棣华短暂而光辉的一生。
1941年1月,来自印度的援华医疗队成员柯棣华“正式参加了八路军”,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第一任院长,兼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员。此时正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
“我来的目的是要直接为前线的八路军战士服务,我是外科大夫,也要向白求恩那样,为前线战士去动手术”柯棣华曾这样说过。
也源于这一目的,他曾创下连续13天做手术抢救500多名伤病员的记录。被边区军民誉为“第二个白求恩”。
1942年9月,艰苦的环境、繁重的工作,使柯棣华积劳成疾,终因癫痫病反复发作,抢救无效,于12月9日在唐县葛公村逝世。
不灭的光辉
49岁的白求恩捐躯太行后,中国共产党和广大军民怀着不尽哀思和高度崇敬,四次对他的遗体进行隆重的安葬、迁葬。今天,中国人民仍以多种方式表达着对白求恩的缅怀,告慰白求恩在天之灵。白求恩,成为了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白求恩精神,也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
生长在恒河之滨,斗争在晋察冀的柯棣华,和白求恩一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也已化作一座不朽的丰碑,矗立在中国人民心中,32岁捐躯中国抗日前线的柯棣华,其国际主义医士之光,辉耀着中印两大民族。
他们,成为太行山上永远不灭的光辉!
摄影 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