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他们在抗日战场上浴血奋战,用生命悍卫着和平。硝烟散尽,解甲归田。勿论当年帽徽和番号的异同,抗战老兵,都用相同颜色的鲜血,愈合过民族的创口。
荣天斌:用刺刀连挑4个日本兵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王守刚
老兵档案
姓名:荣天斌
出生日期:1924
年住址:赤城县龙门所镇小堡子村
入伍时间:1943年11月11日
所在部队:平北支队龙赤区队
在赤城县龙门所镇小堡子村,91岁的荣天斌年龄最大。
老人有些耳背,思维也不太清晰。不过,一提起当年参军与日本鬼子对抗的经过,老人的话逐渐多了起来。
“我当年可急活(方言,机灵的意思)着呢,一点也不窝囊。”荣天斌的语气中透出自豪:“如果窝囊,打仗的时候很容易受伤,甚至被敌人打死。在杨家坟那场战斗中,我用刺刀挑死四个日本鬼子,而我没受一点儿伤。”
1943年11月,19岁的荣天斌参加了平北支队龙赤区队。参军的几年间,他先后参加过解放张家口、新保安、赤城、延庆、昌平等地的战斗。荣天斌说,在赤城炭窑沟打仗时,牺牲的三个战士中有两个是和他一起参军的,还有一个排长。
“打仗的时候,八路军缺少子弹,一个士兵最多发三发子弹,班长才能配发一盘子弹,但也仅有五发。要想有子弹就得打日本鬼子。”说起当年的经历,荣天斌一下子激动起来:“没子弹时,就用手榴弹,手榴弹打完了就拼刺刀。后来,我当了侦察兵,骑着马出去侦察,部队给我配备了一支手枪和一杆步枪。”
“当年一起参军打仗的战友们都不在了,只有我还活着。”说话间,老人突然停顿了一下,抬头望向村外的远山。
冯林:三发子弹打冲锋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胡程利
老兵档案
姓名:冯林
出生日期:1923年
住址:赤城县龙门所镇蒋家堡村
入伍时间:1944年
所在部队:平北支队
坐在炕上,说起抗战时的种种往事,92岁的冯林颇为激动,甚至几度流泪。他说,战斗岁月虽然艰苦,但战友们从不畏惧退缩,那段经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中。
1923年,冯林出生在赤城县龙门所镇蒋家堡村一个农民家庭,由于家境贫寒,加之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和掠夺,少年时期几乎一直是在饥饿中度过。21岁那年,目睹了日军的种种暴行后,他毅然参加了平北支队。
“那时,粮食弹药都很紧缺,即便是打冲锋,每人也只有三发子弹、两个手榴弹。”尽管是在和记者对话,但冯林却像是在自言自语。冯林说,为了节省子弹,他和很多战友一样,都是提着大刀跟鬼子拼。后来转到大部队,虽然装备稍有改善,但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儿,用当时的话说就是“八路军没法子,两把米掺沙子”。
在艰苦的条件下,冯林随部队先后在昌平、顺义、赤城、张家口等地与日军展开斗争。一次,为了拔掉龙门所附近的一个日军炮楼,冯林与战友们趁夜色趴在附近的庄稼地里,日本兵说话的声音都听得一清二楚。午夜时分,团长信号枪一响,部队发起进攻,用了一夜的时间拿下炮楼,还俘虏了不少敌人……老人回忆说,那场战斗缴获了敌人大量的武器和粮食,当他把从日本兵手中夺下的步枪上交部队时,心中充满自豪。
冯林参加的抗日战斗大部分是游击战、伏击战,由于年代久远,他已经无法记起具体的时间和地点,只有一次次战斗的重叠深深刻在脑中。
郝桂花:炮火中救伤员
张家口新闻网记者王浩
老兵档案
姓名:郝桂花
出生日期:1930年
住址:崇礼县光荣院
入伍时间:1944年
所在部队:平北游击大队
在崇礼县光荣院,记者见到了85岁的郝桂花,聊起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老人思路清晰,仿佛战事就发生在昨日。
1930年,郝桂花出生在崇礼县白旗公社一个农户家。14岁时参军入伍,任见习护士,随平北游击大队来到赤城县雕鹗镇,驻扎在附近山林和山洞里。
“部队把附近的一个鬼子据点打下来,我和大家一起去抢敌人的豆子。由于年龄小,我勉强装了两袖筒子,在物资紧缺的战争年代,这些豆子让战友们高兴了好一阵子。”郝桂花回忆说,“那时没啥吃的,只有山药,而且一人只有5个,清水煮熟后一分两半,没有星点儿油花。”
抗战中,战士们在前方打仗,郝桂花和其他年轻护士在沟渠里给受伤的战士包扎伤口,然后帮助他们转移到后方医院进行进一步的医治。部队打到哪儿,郝桂花和战友们就跟到哪儿。
“日本兵拿着刀,一个劲儿地乱叫,只听见刀与刀的砍撞声,因为当时枪支和子弹缺乏,咱们的人用的都是平板尖刀,刺进敌人身体里不好拔出,就是这样,我们的战士与敌人拼刺刀时也不输。”对于当年的战斗场面,郝桂花记得清清楚楚。
“当时自己个子小,抬担架时根本没有力气,也背不动伤员,只能搀扶着伤员往山下走,炮弹随时就落在身边,很多次差点被炮弹击中。”郝桂花用手比划着自己的个头:“要不然的话就能多救几个伤员了。”
问及郝桂花曾救治过多少位战友,她说,太多了,已经记不清了。
摄影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