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非洲唯一保持原始习俗的部落 ★为虎请命 来自荒野的呼唤 ★西班牙发现史前“熊猫” ★背起行囊 退休后去旅行 ★重现大秦帝国的五彩军阵 ★8残疾军人7条腿单车横跨美国 ★章鱼黏海豚腹部空中飞跃瞬间 -----第2帧----- 6月27日 星期三农历壬辰年五月初九 【明日天气】 张家口:中雨 22℃-17℃ 东南风微风 ★温馨提示 《张家口手机报》6月25日开始全新改版!清晨新闻版,让您足不出户,迅速知晓天下事儿、身边事儿,了解最新热点、最近关注、最红热评,为您解读近期有影响力的大事件。傍晚杂志版,养生堂、风尚志、大地理、酷历史、生活秀五刊手机杂志以新锐的视角、贴近的服务,从养生、时尚、生活、悦读等不同角度来满足阅读需求,您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时间,补充信息知识能量。 ★手机报订阅方式:移 动用户发送短信“zjkb”到10086,每月3元。 ★敬告广大读者、网民:张家口新闻网网址变更为http://www.zjkrbsnews.com,欢迎登陆。 -----第3帧----- 【本期主打】未来的食物 ------------ 目前,世界长期饥饿人口已达到了10亿,人们曾希望用“绿色革命”来阻止迫在眉睫的粮食危机,然而人类却为此付出了沉重的生态代价。如今我们的粮食产量比当年翻了一番,但地表和地下水的消耗量却增长了两倍。于是,新一代的尖端农民与奇特食品便应运而生。 ☆藻类 商业化的藻类养殖能够在大量减少使用耕地的情况下,生产出更多人类需要的食物。藻类是单细胞生物,结构不复杂,在海洋里、污水中都能快速生长繁殖。虽处在食物链底部,但藻类长期以来都被日本和中国当作餐桌上的佳肴,并且已被用作肥料、土壤改良剂和动物饲料。同时,海藻油也有可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被使用。 ☆人造肉 人造肉是利用干细胞在大型容器中培养出的可食用组织,世界上首个人造肉汉堡有望于今年10月问世。尽管它的味道可能会令人大失所望,但它对环境却具有普通肉类无法比拟的益处,除了可以节省饲养牲畜所使用的耕地外,其生产过程对水、土地和能量的索取都更少。并且,也不存在大规模农场饲养中饱受争议的使用生长激素和抗生素的担忧。 -----第4帧----- ☆昆虫昆虫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的食物。蝗虫、蚱蜢、蜘蛛、甲壳虫这样的昆虫很难在欧洲或美国的餐厅菜单上见到,而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人们食用多达1400种的昆虫。长期以来,积极寻求大范围推广食用昆虫养殖的联合国和欧盟都对这种“微型家畜”推崇有加。欧盟向其成员国提供了300万欧元的资金,欲推广昆虫在餐饮中的使用,并且要求食品标准监管机构研究昆虫作为膳食补充的可能性。 ☆新型粮食作物 中国植物育种专家黎志康和他的科研团队去年开发出了“绿色超级稻”,这一系列稻种产量高,比传统稻种更耐旱、耐涝、耐盐,且抗虫害、抗病的能力也更强。这种将大幅度增加亚洲地区粮食产量、能够多养活1亿人的绿色超级稻,将于几年内正式推向市场。 ☆沙漠绿化 英国发明家查理-佩顿有一个利用广阔的“海水温室”种粮发电的设想。在自然界的水循环中,海水经阳光加热蒸发,冷却后形成云,再以雨的形式回到地表。佩顿依照这个原理,设计出一个利用温室植物、蒸发装置和冷却管将海水变为淡水的方法,获得的淡水可被用于作物的灌溉。(华夏地理) -----第5帧----- 为虎请命 来自荒野的呼唤 ----------------------------- 在泰国北碧颇受争议的“虎庙”,游客们正在观看驯虎人用挑着塑料袋的竹竿逗弄老虎跳高。在这里,游客只需付款就有机会用奶瓶喂食幼虎、与虎同行、并与用铁链拴到地上的老虎合影。 在那些适宜老虎生存的地区,实际上的老虎数量却极少,它的稀有已经成为默认事实,成了它的属性、它的定义,就像虎斑一样是它的标志。有人认为老虎将继续带着“稀有”或“受威胁”的标签进入不久的将来,这种自以为是的想法已经不能成立。 21世纪初,野生虎面临灭顶之灾。“我们必须像在急救室里抢救病人那样刻不容缓,当机立断,”潘特拉组织(该机构致力于保护大型猫科动物)创始人之一汤姆-卡普兰说,“这是我们最后的机会。” 老虎面临的威胁众所周知:在人口大爆炸趋势下栖息地丧失速度日益加快;贫困引发偷猎行为,造成老虎猎物减少;还有阴云般笼罩在一切之上的--中国黑市对老虎器官的需求。相比之下,更鲜为人知的是拙劣的保护策略,几十年以来一直辜负保护老虎的使命。据估算,散 布在亚洲13个国家的老虎总数少于4000头,而有不少动物保护主 义者认为实际数量还要比这个数目再少几百头。让我们来客观地看待这一数目:老虎种群濒危的全球警报在1969年首次拉响后,到80年代初估测的野生虎数量约为8000头。看来其后几十年中对老虎甚嚣尘上的关注--更不用说数百万美元的私人慈善捐款--获得的成果就是,这一本已危在旦夕的物种又消失半数。(摄影:史蒂夫-温特) -----第6帧----- 非洲唯一保持原始习俗的古老部落 ------------ 在纳米比亚西北部原始、未被破坏的沙漠环境中,生活着非洲地区唯一至今还保持原始生活习俗的古老部落--辛巴族。在人类已跨入21世纪的今天,他们依旧停留在原始的生存状态,远离现代文明,于荒漠丛林中,于原始简朴的茅草屋中,维持着500年前的生活方式,演绎着现代文明下的古老历史传承,其独特罕有的原始人文景观令人震撼、令人沉思。 辛巴人17世纪从安哥拉高原迁徙至纳米比亚,一度成为非洲大草原上最为富庶和强大的游牧民族之一。为了维护他们的传统,他们选择了退守丛林,栖身于纳米比亚边远的、未被破坏的原始环境中。生活在奥普沃周边的辛巴人部落,人数不足两万。他们以畜牧种植为生,生产和生活方式都极为原始。辛巴人崇拜祖先、崇拜火,生活在一个个孤零零的小村落里,一个家族结成一个小部落,一个村子基本就是一户人家。 辛巴人的日常生活极为简单,他们住在简陋的圆形茅草屋中,依然使用着原始的生存工具和用品。茅草屋面积一般为4平方米左右,使用树枝和掺有牛粪的泥巴搭建而成,并用粗木支撑屋顶。辛巴人的男女关系非常特别,因为当地水质、食物及遗传原因,很多辛巴男孩在15岁前就夭折了,这导致辛巴族男女比例严重失衡(大约为1:11)。 -----第7帧----- 尽管这里的男子一般都娶三四个妻子来保证人口的繁衍,但辛巴人的人口仍然在不断减少。辛巴族女子也被称为“红泥人”。她们常年袒露上身,并喜欢把一种红色赭石粉和着羊脂涂抹在身上,就连头发也要用这种红泥巴裹着。因此,辛巴女人的皮肤永远都是红色的。这种红由于泥巴的红色和着身体皮肤的黑色,呈现出暗红的效果,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发光,被认为是独有的辛巴红,这也是有时把辛巴族称作“红泥族”的由来。她们这么做,既是为了抵御夏天烈日的暴晒和冬季的寒冷,防止蚊虫叮咬;也是为了节约当地宝贵的水源,代替洗浴,美容美身。辛巴女人很爱漂亮,她们运用独特的美感天分,制作许多装饰品,用来打扮自己,好让自己显得高贵大方,西方的流行服装界就曾评选辛巴人为20世纪最有服装特色的民族之一。赤裸上身、遍体红彩、天然原始的辛巴女子,始终吸引着人们惊艳的目光,是纳米比亚呈现给各国游客的独有风景线。 退守丛林、栖身荒漠、原始古老的辛巴族,是非洲现代社会中仅存的原生态部族,他们的文化、他们的传统、他们的地位也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关注和珍视。然而,现代文明的脚步也越来越快地向他们传统的领地逼近,追逐时尚、改善生存条件的欲望也许会使他们历代传承的习俗在历史时空的演进中渐渐消融。但值得庆幸的是,至少我们现在还能够置身于他们之中,去体味、去品尝这历史的珍藏!(凤凰网) -----第8帧----- 西班牙发现史前“熊猫” ------------ 一项新研究表示,西班牙发现了当今大熊猫的史前亲属。魅力无限的中国大熊猫可能起源于欧洲。根据最近在一个名为Zaragoza的城市附近发现该动物牙齿化石的科学家介绍,这种学名为A.Beatrix的物种,有1100万年的历史,生活于位于如今西班牙的一个湿润的森林里。 任职于西班牙马德里国家自然科学博物馆的研究项目负责人Juan Abella在分析研究了那些牙齿化石以后,他说研究者们“总结说他们属于熊科,更准确地说是归属于大熊猫的亚科分支。” 不过这种物种可不是一般普通的熊。一方面,这种只有60公斤重的动物比现在最小的熊类还要小,因此它不太可能是那时史前欧洲居住的最有威力捕食者。 研究队伍推测,像如今的熊猫和小型熊类一样,这种新发现的物种白天会为了躲避捕食者而爬上树,比如说熊狗--一种已经绝种了的外型如狗的捕食动物和一种牙利如刀、外型像猫的生物。 Abella说:“这种物种的源头并不在中国,不在现在它们住的地方,而在温暖潮湿的南欧地区。” ◇大熊猫的祖先长途跋涉到中国? Abelle说,从前的研究指出熊类“在环境允许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广泛地繁衍散 布开去”。而南欧那种温湿气候正是有利于熊类发展的良好条件。他还说,这些熊最有可能是通过陆路迁移的。 关于A.beatrix 本身有没有徒步至中国的问题,“我们真的无从知晓了。不过没有该物种的化石在西班牙以外的地区被发现。”Abella的下一个愿望是发现一具A.beatrix的骸骨,这样就可以获得更多关于这种动物如何生活,身体如何运动的信息了。(华夏地理论坛) -----第9帧----- 【当季出发】背起行囊 退休后去旅行 ------------ “从小就想到处玩,但是年轻的时候要工作,没时间,也没钱去旅行。”在聊起自己的爱好时,61岁的李克说得很实在。旅行是兴趣爱好,但做好工作、讨好生活更重要。今年是李克退休的第一年,刚一退休,他并不像有些人那样陷入彷徨。对李克而言,因为喜欢旅行,从一种生活状态抽离后,进入另一种生活状态成了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李克说,“以前是没时间、又没钱,退休以后有空余时间,又有一点退休金,可以去旅行了。” 现在的李克,开始把他从小的爱好,当成他的生活。今年2月,老李和一位上海资深驴友万华一起到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走了一圈。“我们两个人在贴吧上认识的,约在南宁会合,然后一起坐汽车就出发了,我们这是自助游,不跟团。”李克说。 退休8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万华都在旅行,对他而言,旅行就是他现在的生活。旅途中,万华不看热闹,也不冲着名胜古迹,每到一处,他喜欢融入到当地人的生活中去,了解当地人的风俗习惯,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比如去年春节,万华去海南岛,和大多数人不同,他选择走海南岛西线,“首先是因为那里原始未开发,我喜欢原生态。”他说,“其次,最重要的一点是,我想看看当地人是怎么过年的。”也缘于此,他从不苦恼会身陷著名景区的人海之中,旅行更显得悠然惬意。 万华坦言,在旅途中觉得村里的农家小院要比城市的五星酒店住着有感觉,巷子里的烧饼要比大街上的肯德基吃着有滋味。人生是一场旅行,年过花甲的两位老人都知道自己“旅行”中想要什么,虽然每天过着平淡的生活,但锻炼是两位老人的必修课,因为只有练好身体,他们才能走得更远。对于带着儿女“旅行”了大半辈子的两位老父亲,在自己退休后终于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自己喜欢的地方,开始真正属于自己的旅行,这真是一件幸事。(中国青年报) -----第10帧----- 重现大秦帝国的五彩军阵 ------------ 6月9日,第七个世界文化遗产日。这天,秦始皇陵博物馆对外公布了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其中最受瞩目的是彩绘兵马俑的发现,其中有黑色眼睛、褐色眼睛的陶俑,还有一个眼珠为红色,瞳仁为黑的彩绘兵马俑头。这与现在兵马俑坑前,看到的一片灰色军阵完全不同。 ☆七成红配绿打仗自备衣服 对出土兵马俑的彩绘分析,人们大致可以了解2000多年前秦人的着装特点。统计发现,秦人最喜欢的上衣颜色是绿、红、紫三色,其次是天蓝色,个别为白色、褐色。下衣颜色主要是绿色,其次是红、天蓝、粉紫三种颜色,个别为白色。护腿主要颜色是绿色,其次是粉紫、红、天蓝三色。另外,在兵马俑上衣的领部和袖口都镶着彩色花边,使其绚丽美观。从上衣和下衣的搭配看,可知秦人非常讲究着装,喜欢强烈的对比色。绿色上衣一般配着粉紫或朱红色花边,下穿天蓝或紫色、枣红色裤子。红色上衣,其领和袖口一般配着绿色或粉紫、天蓝色花边,下穿深绿或粉绿裤子。根据已出土的彩绘数据显示,70%以上秦俑的衣着颜色是红配绿。 考古人员说,从兵马俑身上可以看出,当时秦军并没有像电影里演的那样有统一的深色军装,而是各有不同,颜色花哨。“现有的研究表明,当时士兵所穿衣服都是个人自备的,自带衣服上战场。”他还说,除了武器和铠甲有官方统一配备外,衣服都是按自己的爱好穿着。 ☆复原陶俑 研究发现,兵马俑底层生漆是褐色,彩绘颜料主要有红(朱砂,铅丹)、绿(石绿)、蓝(石青)、紫(紫色硅酸铜钡)、黄(铁黄,钒铅矿)、黑(炭黑)、白(磷灰石,铅白)等,除紫色硅酸铜钡和铅白、铅丹均被认为是人工制造的外,其他为天然矿物质材料。考古专家说,根据这些信息,即使是一些残片也能破解出原色,这样就能在计算机中模拟出兵马俑军阵的原貌。(华西都市报) 图解:图中根据目前掌握的信息,包括陶俑的站姿、颜料残迹和宝剑、战车等器物样式,首次再现了一号坑中宏伟大军原先的样貌。约有6000名士兵负责永世保卫皇帝的安全。大多数陶俑都是面朝东方,因为都城东面是最易遭外族入侵的方向。制俑工匠从几十个模具中挑出一个,制成头部粗坯,然后从一系列基本款式的发型、耳、眉、胡须中挑选部件为俑头添加细节。俑身单独制作,同样是用各种标准部件组装而成。最终完成的陶俑形貌各异,恰如真人组成的大军。 -----第11帧----- 8残疾军人7条腿单车横跨美国 ----------------------- 据英国《每日电讯报》6月24日报道,8名在战场上受伤致残的英国 军人用他们仅剩的7条腿完成了穿越美国自行车赛,整个赛程长达4900公里。 穿越美国自行车赛被认为是世界上最考验耐力的比赛之一,然而由英国退伍伤残军人组成车队“战斗归来”依靠惊人的毅力骑完了全程。 车队的8名成员一共只有7条腿,其中4人是双腿截肢,用手摇自行车参赛。他们6月16日下午从加州海岸的欧申赛德出发,在比赛规定的8天时限内完成了4900公里赛程,到达位于美国东海岸切萨皮克湾的终点。 陪伴这些残疾军人完成这次壮举的“帮助英雄”组织成员杰斯-贝克说:“这些男孩非常兴奋,但同样极度疲劳。” 最后一天507公里的路程最为艰难。他们不仅要穿过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崎岖公路,还要rěn受交通事故引发的长时间交通堵塞。 贝克说:“这是一项巨大挑战,但他们情绪高涨。对于任何人来说,完成穿越美国自行车赛都是一项巨大成就。这是世界上最具挑战性的自行车赛,我们车队的队员都曾遭受改变人生的严重伤残,他们的成绩无疑更是非凡的。”(广州日报) -----第12帧----- 章鱼黏海豚腹部空中飞跃瞬间 ------------ 据国外媒体报道,研究人员在希腊研究4只海豚习性时有意外收获,发现其中一只精力充沛的海豚带着一个意想不到的乘客在空中飞跃。当时,这只章鱼紧紧黏附在它的腹部,就好像搭乘过山车。 研究人员在希腊西海岸附近卡拉莫斯岛周边水域对4只海豚进行观察,而这只海豚就是其中之一。他们发现,它带着章鱼从水里跳出来在空中飞舞,进行了一幕精彩的搭档表演。令人奇怪的是,这个头足类动物设法让它自己紧紧依附在这只宽吻海豚的生殖器开口处。 观察到这种奇怪现象的专家说,后来这只海豚和另外3只海豚继续游泳,好像并不痛苦。据说,这只海豚进行两次更高的飞跃后才摆脱这只章鱼。 发现这只海豚的摄影师琼-冈萨尔沃指出,它可能试图捕食这只章鱼,反被这个软体动物黏附在腹部。她对《新科学家》杂志说:“我从未见过类似的事。我猜想,这只海豚可能攻击了这只章鱼,想以它为食,但不知何故章鱼逃脱了,然后紧贴在海豚腹部不放。”(新浪) -----第13帧-----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张家口手机报制作 责任编辑:臧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