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导读】
★古代人评判美女的标准
★卡扎菲死前疑遭性虐待
★1949年十大女明星合影
★古代人怎么穿开裆裤的
★个性化十足的百年前小学
★唐高宗两次下令禁止暴露

-----第2帧-----

12月6日 星期四
农历壬辰年十月廿三

【明日天气】
张家口:晴
-9℃~-18℃
多云西北风3~4级

过敏气象指数:极不易发
空气污染扩散条件指数:良
感冒指数:易发
紫外线指数:最弱
穿衣指数:寒冷
晨练指数:较不宜

★手机报订阅方式:移 动用户发送短信“zjkb”到10086,每月3元。

★敬告广大读者、网民:张家口新闻网网址变更为http://www.zjkrbsnews.com,欢迎登陆。

★温馨提示
2013年《张家口晚报》征订活动现已开始,精彩内容不容错过。欢迎广大读者朋友积极订阅,全年定价156元。征订电话:2051990/15030300124。

-----第3帧-----

在中央领导身边做翻译
------------
作为外交部翻译室的“翻译国家队”成员,施燕华、张维为、高志凯等只要回忆起曾经陪同过的领导人,便眉飞色舞。

★邓 小平是个和蔼的长者
施燕华做了邓 小平10年的英语翻译。在她的印象中,邓 小平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更是个和蔼的长者。

大多数时候,会见结束后,一场宴会必不可少。邓 小平也喜欢在宴会上与外国领导人私下交流,因而作为他的翻译,施燕华经常顾不上吃饭。

一次,施燕华陪同邓 小平出席国宴,邓 小平看到一直坐在身后翻译的施燕华没有吃饭,就把面前的苹果切了一块给她,还递给她盘子里的面包。一次在国内招待外宾,邓 小平在宴席中对外宾做了个“暂停”的手势“让翻译吃点东西”。

★领导嘱咐“不要翻”
有一些时候,领导人则会特意叮嘱随行翻译,什么是不需要翻译的。

1987年,李 鹏赴埃及考察阿斯旺水坝,张维为是李 鹏的随行翻译。在埃及,负责接待李 鹏一行的,是当时的埃及水利部副部长。

“开罗老百姓一度电多少钱?”李 鹏问这位副部长。副部长答不出,于是转而问助手,助手也不知,又去问另一官员。当时李 鹏小声感叹,“真是官僚啊!”紧接着又来了一句“这话你不要翻译过去”。

★各具特色的口音难分辨
领导人们各具特色的乡音,常让翻译们“犯迷糊”。

“华国锋的山西口音太重,有时我听不懂;叶剑英的广东普通话,那就很难听懂。而李先念的湖北红安话,差点令施燕华出洋相。”张维为说。

一次,李先念在接待外宾时,说到了日本。他的口音里,“日”和“二”的读音相近。施燕华当时刚刚看过内部放映的日本电影《山本五十六》,以为“二本”也是个日本政治家或者军事家的名字。但是听着听着,越来越觉得不对劲,好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说的是“日本”。

即便是邓 小平的“四川普通话”施燕华认为已是非常好懂的了,也不免有听力盲点:邓 小平一次会见外宾时说到“失误”这个词。由于发音类似“十五”,整个句子的意思连不上,张维为一时愣了。坐在一旁的时任外交部部长的吴学谦是张维为的上海老乡,忙用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告诉他是“失误”,这才让他反应过来。(薛田)

-----第4帧-----

【大开眼界】
令人哭笑不得的清朝外交
------------
★端方的古怪演讲
光绪三十二年,清廷下诏预备立宪,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端方、戴鸿慈获邀到加利福尼亚大学演讲。端方和戴鸿慈竟同时并立在演讲台上,端方说一句,等翻译完毕,就对戴鸿慈说:“老前辈对不对?”戴鸿慈说:“对对。”此次演讲大约几百句话,端方也问了戴鸿慈几百次,戴鸿慈也就回答了几百次。(图为曾国藩的长子曾纪泽,晚清最具影响力的外交家之一)

★李鸿章吃鸡
在英国餐桌上有很多礼仪,比如吃烤鸡时,要先用叉子按住,再用刀切割,之后再用刀子摁住,用叉子戳来吃。18 96年李鸿章访问英国,受到热情款待,席间,李鸿章用手抓烤鸡,英人愕然,但出于对李鸿章的尊重,也用手抓吃。

★向英国人炫耀八音盒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勋爵率常驻使团来到中国。在英使提供的礼品清单上,中国官吏把“礼物”改成了“贡物”。这些改动让英国使团很是不快。觐见后,乾隆命福康安陪英国使团参观行宫。福康安见马戛尔尼对一个八音盒表现出浓厚兴趣,以为他从未见过这类东西,便傲慢地问他,英国是否也有这些东西。马戛尔尼说:“这东西就是我们大英帝国的产品。”福康安听后十分扫兴。

★嘉庆让英国人滚出去
1816年8月底,阿美士德勋爵率领“阿尔赛斯特”号战舰来到中国。在觐见嘉庆皇帝前,中国的大臣非要劝阿美士德给皇帝叩头,阿美士德等人坚决不从,并抗 议中国官员对使节动武。当他的抗 议被汇报上去后,嘉庆皇帝龙颜大怒,命令英国人立刻滚出北京去。

-----第5帧-----

【如烟往事】
古人评判美女的标准
------------
在古代中国男人的眼中,一个女人身体上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既不是她的脸蛋,也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三围,而是一双莲足,也就是小脚。所以,古人的选美,首先就是比脚。除了要有一双莲足,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评测。

乌发蝉鬓:“乌”就是说要有一头乌黑的长发,“蝉鬓”则是指面颊两旁近耳头的薄如蝉翼的头发。

明眸流盼:一双美丽的大眼睛,大眼睛里秋波荡,这被列为美女评选的一条标准。

娥眉青黛:“青黛娥眉”便是说把眉毛剃掉,然后用青黑色的颜料来绘画眉毛。这种化妆手法,在西周时期就流行开来。这听上去有些“毁容”的味道,但是也说明了眉黛素来是女性的一项审美指标。

玉指素臂:古人对女性的手指与手臂非常重视。作为美女,则手指必须纤细而柔软,手臂则必须白皙,而且还要圆润而充满弹性,此谓之“素臂”。

细腰雪肤:细腰便是腰肢纤细,雪肤则是肌肤雪白。这一点和现代人的审美倒是极为相似。

肢体透香:女性肌肤中带有芬芳的香气,亦被视为美女,这种香气并非来自某种香水,而是天然的体香。

-----第6帧-----

【秘闻】
卡扎菲死前疑似遭性虐待
------------
就在利比亚前领导人卡扎菲尸骨未寒、死因尚未查明之际,美国《环球邮报》日前分析称,“卡扎菲在苏尔特被捕之后明显遭到过鸡奸”。该报独家视频显示,“在卡扎菲被捕之后,反对派武装人员试图将某种棍状物或刀柄插入卡扎菲的后端”;“卡扎菲遭反对派武装人员鸡奸”。该报记者还称,不清楚该棍状物是否就是机枪上的刀柄。

公开的卡扎菲死前被虐杀的最新片段,是目前所见最血腥暴虐的。片中可见,卡扎菲被过渡政府部队战士从水渠拖出,有男子疑利用一把美国制卡巴军刀,从后插入卡扎菲下 体。士兵还不停地掌掴卡扎菲。

利比亚一名官员说,两名深得利比亚临时政府信任的人,受托将卡扎菲的尸体秘密深埋在撒哈拉沙漠中。(邓坤伟)

-----第7帧-----

【老照片】
1949年十大女明星合影
------------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许多上海电影工作者南下香港,成为风气。其原因很多:一部分人是为了逃离国民党的政治压力,免遭迫 害暂避香港;也有人为躲避当时的通货膨胀,而想定居港岛;另一些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曾留在“孤岛”拍片,尚未得到谅解,也悄然南下……

这一大批有着丰富创作经验以及人生经历的电影工作者的到来,使香港国语片空前兴旺。电影的内容多以爱国、写实,揭露旧社会的不平等为主题,并明显表达了对未来的期盼,这是当时的历史潮流。

1949年7月7日张善琨的香港“长城影业公司”成立,请来十大女明星联合剪彩,于是由唐贤宝拍摄下了这张难得的的照片。从右起:王 丹凤、白光、李丽华、周璇、胡蝶、陈云裳、陈娟娟、孙景璐、罗兰、龚秋霞。

-----第8帧-----

古代人是怎么穿开裆裤的
------------
中国秦汉时代,穿开裆裤并不算什么,因为那时的女人流行穿开裆裤,而且相当有讲究,是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组成部分。(图为福州南宋黄shēng墓出土的古代男式开裆裤)

传统印象中,古代中国女性似乎不懂时尚,都是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连手都掩藏在长长的袖子里。这种印象,可能来自于中国最传统服装“深衣”。深衣,是上衣下裳连体的一种服装,此后演绎出了长衫和旗袍。

穿深衣时,里面多会穿胫衣,胫衣就是裤子的最原始雏形。那么,“汉代女性穿开裆裤”的说法,又是怎么回事情?其实,早期中国人是不穿裤子的,所谓的胫衣仅具今长筒袜的功能,只有两只裤管,裤口较肥大,没有裤腰,上端用带子系在腰部,这种裤子自然是没有裆的,或说开裆的。

可见“汉代女性穿开裆裤”一说,并非捕风捉影。事实上,在秦汉时不只女性穿开裆裤,男性也这样穿,一直到清代都有这种现象。

从史料来看,这种开裆裤是不单穿的,外面还会穿前后两片的“裳”,即围裙状服饰。如果仅穿开裆裤上大街不是性感,而是耍流氓了。(倪方六)

-----第9帧-----

【史实】
1978年我赴美留学生被嘱别拿报纸擦屁股
------------
1978年12月26日,第一批中国留学生的到来在美国引起不小的轰动。后来成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的柳百成,正是首批52位留学生之一兼领队,那年他45岁。与以往出国一味强调政治条件和家庭出身不同,这次更看重业务素质,特别是英语水平。

多年后,柳百成才了解到,他的这次出国机遇来自邓 小平的一次谈话。1978年6月,邓 小平在中南海听取教育部关于清华大学的工作汇报时表示,“我们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自己大学的水平,一方面派人出去学习,这样也可以有一个比较,看看我们自己的大学究竟办得如何?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柳百成与其他8名清华教师成为首批赴美留学的访问学者,出国前在北京语言学院接受了10多天的培训。清华大学化工系教师曹小平也是首批留学生之一,他回忆说:“外交部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国外报纸很多,但不能用它擦屁股,会堵塞马桶。因此,我们在国内买了很多手纸带过去”。

首批赴美学者的生活费用全部实报实销,但国家外汇紧张,资金非常有限。柳百成说:“每天中午就买几块最便宜的鸡块,一到两美元。” (蔡如鹏)

-----第10帧-----

【碎片】
个性化十足的百年前小学
------------
著名教育家俞子夷编纂的《一个小学十年努力纪》现身南师附小建校110周年庆典。这本近百年前的珍贵书籍真实而详尽地记录了学校在创业艰难的十年间努力展开的所有教育教学实验。而与此相呼应的是南师附小编纂出版的《一个小学新十年努力纪》正式亮相。(图为新旧两本小学十年努力纪)

据了解,1902年,时任两江总督的张之洞奏设三江师范学堂,以后历经两江师范学堂、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后又几经更名,成为著名的中央大学附属小学。学校在当时就注重有“爱”的师生关系,注意兼容并包,传统与现代并重,吸取了欧美许多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并进行卓有成效的实验研究,开一时风气之先,引领了全国的教育改革。

翻开这本近百年前的《小学纪事》可以看到,该书记录了学校教育教学方面的各种实验。当时学校设立了丰富多样的班级:西餐班、军号班、消防班、电工班、养蚕班、篆刻班、昆曲班等等,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化成长。

“当时的教学实验包罗万象,附小老师们都是扎扎实实地搞研究,一些研究成果有很高的借鉴价值,值得现在的教育者学习。”

-----第11帧-----

唐高宗两次下令禁止暴露
------------
薄、透、露,这似乎是现代前卫女性的一种着装元素。事实上,不论是“薄”还是“透”,现代中国女性都没有唐代女性敢“露”。

唐代女性很会穿衣服,有特点,上衣有小袖襦衣、宽袖衫,下衣有各式裙子。最引人注目的,则是“半臂”装和“袒胸”装,这是当时最性感的女性服装。

半袖,通俗来说,是古代的短袖衫,又称半臂,是在汉魏时期“半袖”款式上改过来的,在当时相当前卫,是着装上的一种突破。其形制为对襟,袖不掩肘,长与腰齐。若与襦裙配套穿着,称为“半袖裙襦”,隋炀帝杨广后宫女性多穿这种半袖装。

比半袖更突破的则是“袒胸”装。这是一种在领口上进行大胆改革的时装,一改圆领、方领、斜领、直领、鸡心领的传统开口,加大开口尺度,将之剪裁成“袒领”,把近半酥胸暴露在外,丰乳半隐,欲隐又现。

“露乳装”早在初唐便已穿开了,此风尚到了唐高宗李治统治后更为流行,女性“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女人胸部太露,毕竟与传统的审美观有冲突。为此,李治曾两次下令,要求臣民着装得体,由此可见当时的女性多么前卫和新潮。但是当时的“国母”、后来的大周皇帝武则天喜欢赶时髦,虽然“禁露”一时有效,但“旋又仍旧”。最后连女供养人都敢薄、透、露了。

-----第12帧-----

欢迎您加入张家口手机报读者QQ群:238858195;关注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将您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告诉我们!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张家口手机报制作
责任编辑:李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