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导读】 ★熏肉名家郭玺励志人生 ★百年前珍贵的张垣影像 ★不得不知的历史真 相 ★他们从高位退下来之后 ★郑振铎战火中艰难救书 ★拜父母为何叫“拜高堂” ★高中教材弄错张作霖照 -----第2帧----- 1月24日 星期四农历壬辰年十二月十三 【明日天气】 张家口:晴转多云 -4℃~-16℃ 西北风3-4级 宣化:晴转多云 -3℃~-17℃ 西北风3-4级 万全:晴转多云 -4℃~-16℃ 西北风3-4级 怀安:晴转多云 -4℃~-17℃ 西北风3-4级 阳原:晴转多云 -4℃~-16℃ 西北风3-4级 蔚县:晴转多云 -6℃~-18℃ 西北风3-4级 涿鹿:晴转多云 -1℃~-13℃ 西北风3-4级 怀来:晴转多云 -2℃~-14℃ 西北风3-4级 赤城:晴转多云 -4℃~-20℃ 西北风3-4级 崇礼:晴转多云 -6℃~-21℃ 西北风3-4级 沽源:晴转多云 -11℃~-26℃ 西北风4-5级 康保:晴转多云 -11℃~-26℃ 西北风4-5级 张北:晴转多云 -9℃~-24℃ 西北风4-5级 尚义:晴转多云 -9℃~-24℃ 西北风4-5级 过敏气象指数:极不易发 空气扩散条件指数:良 感冒指数:极易发 紫外线指数:弱 穿衣指数:寒冷 晨练指数:较不宜 ★手机报订阅方式:移 动用户发送短信“zjkb”到10086,每月3元。 -----第3帧----- 熏肉名家郭玺的励志人生 ------------ 驰名全国的“柴沟堡熏肉”已经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而其中尤以“玺”字号熏肉最负盛名,它的创制人就是清末著名厨师郭玺。 郭玺(1871-1930年),河北怀安县人,出生于一个小商贩家庭, 为了养家,他15岁时便开始学艺谋生。当父母征求他的意见时,他毫不犹豫地说:“万般皆不爱,就爱厨子行。”在旧社会,厨子是被人瞧不起的“下行道”,因此,父母不同意,而是先后让他去学泥瓦匠、细毛匠,郭玺都没有坚持下来,最后父母不得已,才托人介绍他到柴沟堡的“兴茂店”商号当炊事小伙计。 郭玺学艺的第三年,师傅因故离开,经理便让他挑大梁。又恰巧有人要大宴宾客,饭菜要求十分讲究。这时,郭玺慌了,他左思右想,猛然想到本堡厨行老前辈徐大福,于是决定请徐老来解燃眉之急。徐大福见郭玺谦虚有礼,十分高兴,当即答应前去救场。 那天宾客纷纷到来,品味美味菜肴,赞不绝口。郭玺也对徐大福佩服得五体投地,当晚就叩头拜师。经过两年的刻苦学习,郭玺终于成为当地的名厨师。他烹饪精妙,肴馔双成,菜肴烹调十六法,样样精绝。他最拿手的“罐菜”八大碗,妙手绝招,灵心巧制,吃了令人赞不绝口。 郭玺在烹调技艺成名后,并不安于现状,而是打算将厨工烹调技艺用到熏制肉食上,超过当地熏肉名店“义盛源”,创立自己的品牌。他22岁时,开起了“玺和元”肉铺。经过长达三年的“观察”、“体味”与“品香”等一系列的试验,郭玺终于创制出色香味融于一体,别有风味,独具一格的 “玺”字号熏肉。 在创制过程中,郭玺博采众家特别是“义盛源”之长,然后用自己独有的烹调技艺,熔二者于一炉,创出腐三(焖、煮、煨)熏二(气、烟)的烹制法。由于郭玺的精心钻研,使他的熏肉在与强手的竞争中常胜不败,以至于出现了“飘香熏肉知多少,惟有‘郭玺’入万家”的局面。 郭玺聪明好学,自强不息,白手起家,成为怀安县民间能工巧匠中的佼佼者。也为肉食文化做出了可贵的贡献。现在“郭玺熏肉”依然是人们争相抢购的名牌食品。 -----第4帧----- 1909年的张家口珍贵影像 ------------ 摄影师简介:张伯林美国地质学家。1843年9月25日生于伊利诺斯州马通;1928年11月15日卒于伊利诺斯州芝加哥。1866年张伯林毕业于贝洛伊特学院,毕业后在密执安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进修研究生课程。1873年任贝洛伊特学院地质学教授,1887年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上图为张伯林所拍摄的1909年的大境门内西侧露天广 场,城隍庙清晰可见) -----第5帧----- 【揭秘】不得不知的历史真 相 ------------ ★引英法联军进入圆明园的,就是写“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号称清朝最伟大诗人的龚自珍的亲儿子龚橙,也叫龚半伦。 ★茶叶刚到外国的时候,洋人煮好后把茶汁倒掉,然后用盐啊胡椒粉啊之类的把茶渣拌着吃,嗯,挺好的一盘“老虎菜”。 ★隋炀帝是历史上相貌最出众的皇帝。隋炀帝在扬州时,励精图治,安一方黎民。当上皇帝后,开凿大运河,是中国历史的创举。另外,杨广文学天赋极高。历史记载:杨广“善属文”。“炀”是李渊给杨广的谥号,改朝换代后,后朝人给前朝的嗜好,是不可信的。由于李世民老爸是隋朝的旧臣,夺取了人家的王位有点理亏,所以后来掌握了话语权的李世民就在写隋史的时候给隋炀帝彻底颠覆成了现在的形象。 ★中华文化在乾隆手里差点毁光了。修四库全书毁书甚于修书,不符合满清统治的书籍全部毁掉,还删改剩下书籍里的文字。此人在文物字画上乱扣自己的图章,在上面乱写乱画搞破坏,文字狱在他那个时代达到了变态的地步,红楼梦没有完本也跟这个有关系。 ★中国历史上唯一掉进粪坑呛死的国君,是春秋的晋景公。算卦先生算的如此之准--您老,吃不上今年产的新麦子。景公不信,来,把那丫挺的算命先生扔小号里去,老子今年非吃到新麦子不可……新麦子收割了,给景公做好了饭,景公得意:看到没有,今年的新麦子!我能吃着,你吃不着啦!哎,我得先上个厕所!结果掉粪坑里淹死了,真没吃到新麦子…… -----第6帧----- ------------ ★【退下来之后】鲍威尔(上图右)从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退下来后,立刻失去所有待遇,没有任何勤务兵,自己开个老爷车回家向太太报到,抛锚了自己撸起袖子钻到车底下修理,一身油污。日本前首相村山富士(上图左)退休没有警卫、秘书。九十岁的人平时骑自行车上超市买菜。看病靠医保,白内障动手术要100万日元,他舍不得。 ★【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叫醒中国人】他一生立学,提倡思想自 由。蔡元培、民 国高 官于右任、邵力子为其弟 子。“9.18事变”后,他为抗日救亡呼号奔走。晚年见国家境遇而感慨:“我是一条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叫醒中国人。”他是近代中国著名教育家、政治活动家马相伯。 ★【最忠贞的爱情】南北朝时的西魏废帝元钦,一生钟情宇文云英。宇文云英品行端淑,深受元钦爱重,两人相爱甚欢。元钦当太子时,她是太子妃;元钦当皇帝后,晋为皇后,偌大后宫只此一人。元钦被宇文觉废掉后又被鸩害,宇文云英亦自杀殉情。皇宫里如此爱情真是难能可贵,可惜情深缘浅,徒叹奈何! ★【传奇人物】他毕生坚持联省自治,因此与主张暗杀和武力统一的孙中山分道扬镳;他让广东成为当时最开放民 主的省份;日本人拉拢他,他却公开要求日本归还东三省;下野后退居香港,协助海外最大的华侨社团组织‘洪门’转型为中国致公党,并首任该党总理。最终在贫困中病死,只能用老母所备的棺木殓葬。他是--陈炯明。 ★【神之职业--图书管理员】2012年10月28日,重庆黔江,57岁的图书管理员焦灵花成世界麻将冠军;管谟业(莫言)曾任解放军某部图书管理员;冼星海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沈岳焕(沈从文)北京香山慈幼院图书管理员;李云鹤(江 青)国立青岛大学图书管理员;毛润之国立北京大学图书馆管理员。图书管理员这个行业水好深!如果你有一个图书管理员朋友,请珍惜! -----第7帧----- 【如烟往事】民 国大师上课的精彩开场白 ------------ 大师上课,不仅水平高,功底深,内容丰富,脍炙人口,令人难以忘怀;他们上课的开场白,也各有千秋,见秉性,见风格。 ★梁启超: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 清华国学四大导师之一的梁启超,上课的第一句话是:“兄弟我是没什么学问的。”然后,稍微顿了顿,等大家的议论声小了点,眼睛往天花板上看着,又慢悠悠地补充一句:“兄弟我还是有些学问的。”头一句话谦虚得很,后一句话又极自负,他用的是先抑后扬法。 ★沈从文:你们睡觉可以,不要打呼噜 沈从文的小说写得好,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可他的授课技巧却很一般。他也颇有自知之明,一开头就会说,“我的课讲得不精彩,你们要睡觉,我不反对,但请不要打呼噜,以免影响别人。”这么很谦虚地一说,反倒赢得满堂彩。 ★闻一多:讲课如行云流水信手拈来 也有人不仅文学成就大,课也讲得精彩,譬如大诗人闻一多。闻一多上课时,先抽上一口烟,然后用顿挫鲜明的语调说:“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联系起来讲,别具特色,他的口才又好,引经据典,信手拈来。所以,他讲课时,课堂上每次都人满为患,外校也有不少人来“蹭课”,有的人甚至跑上几十里路来听他上课。 ★辜鸿铭:割心里的小辫子难 民 国奇人辜鸿铭,学贯中西,名扬四海,自称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被外国人称为“到北京可以不看故宫,不可不看辜鸿铭”。他在辛亥革命后拒剪辫子,拖着一根焦黄的小辫给学生上课,自然是笑声一片,他也习以为常了,待大家笑得差不多了,他才慢吞吞地说:“我头上的小辫子,只要一剪刀就能解决问题,可要割掉你们心里的小辫子,那就难了。”顿时全场肃然,再听他讲课,如行云流水,似天花乱坠,果然有学问名不虚传。 ★章太炎:绝对大腕排场 架子最大的开场白,则非章太炎先生莫属。他的学问很大,想听他上课的人太多,无法满足要求,于是干脆上一次大课。他来上课,五六个弟 子陪同,有马幼渔、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是一时俊杰,大师级人物。老头国语不好,由刘半农任翻译,钱玄同写板书,马幼渔倒茶水,可谓盛况空前。老头也不客气,开口就说:“你们来听我上课是你们的幸运,当然也是我的幸运。”不过,老头的学问也真不是吹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他有资格说这个话。 -----第8帧----- 战火中救书 ------------ 抗战开始,上海文化人郑振铎眼见许多珍贵的图书毁于兵燹或落入敌手,心急如焚。 而与此同时,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也显露出来--一些藏书家从前不愿意出售的图书,此时因为生计,开始将自己的珍藏抛售市场。郑振铎见此机会,向当时的重庆政府呼 吁抢救图书,他把救书当做一场战争。 当时陈立夫任教育部部长,他采纳了郑振铎的意见,拨出专款200余万元,专门用来收购流散出来的孤本善本。 郑振铎《求书日录》里记了这样一件事:清初著名藏书家钱遵王《也是园书目》开列了失传的元明杂剧,郑振铎对其心仪不已,他深信它们尚在人间。果然,战火一开,即现身苏州地摊30余册。一得到消息郑振铎马上动身前往苏州,赶到时30余册孤本已被书商孙某所购。听说政府拨专款购书,于是孙某奇货可居,标出一万元的高价,且必须在十几天内交割。后经软磨硬泡,价格降到9000元,但在当时仍是个大数目。可是,郑振铎认为,它的文化历史价值远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时间急迫,尽管郑振铎多封电报催促,教育部的专款仍杳无音信。郑振铎如热锅上的蚂蚁,只好硬着头皮四处借钱。等钱凑够了,郑振铎自己的大衣和帽子都已送进了当铺。 买下这套元明杂剧孤本的那天,郑振铎百感交集,就像一位父亲找到了失散多年的孩子。他一遍又一遍地翻看这些朝思暮想的泛黄的书页,感觉自己赢得了一场战争。后来,经他整理,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孤本元明杂剧》。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半年后,他竟然收到了教育部寄来的汇款。这笔钱,其实早已汇出,只是由于战乱,在邮路上耽误了近半年才到他手中。郑振铎事后很感慨:这个民族是无法被打垮的,因为它没有因为战争而遗忘了文化。 据说,郑振铎在上海“救书”的4年,犹如特工潜伏。他每天都像在搞地下工作,服饰打扮不断变换,居无定所,深居简出,不参加任何婚丧宴席……他为此说过一句话:“夫保存国家文献、民族文化,其苦辛……然以余之孤军与诸贾竞,得此千百种书……则亦无悔!”(查一路) -----第9帧----- 【文史长河】古人结婚时拜父母为何叫“拜高堂” ------------ 古代新人结婚,拜堂的时候,主持的人都会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拜高堂就是拜父母,那么为什么要用到“高堂”这个词呢? “堂”这个字,《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的:“堂,殿也。”也就是说,在最初,堂和殿是一码事儿。但随着封建社会出现,帝王越来越高贵,连字眼都要有专用的,所以从唐代之后,殿专门指帝王的居所,和堂就区别开了。老百姓住的屋子,有堂屋,就是正房。 “高堂”这个词里的“堂”,指的是内堂。内堂是什么地方呢?是父母的居所。过去的习惯,是要到父母的居处去问安,问候尊长的起居。至于这个“高”字,有一种解释说,是因为要在高大的厅堂里拜见父母;而另一种说法认为,“高”字表示一种尊敬之意。不管怎么解释,“高堂”本来是指一种处所,是显示父母之尊的地方,所以久而久之,就引申为父母的代称了。 -----第10帧----- 高中教材被曝弄错张作霖照 ------------ 据《法制晚报》报道,张作霖第六子张学浚的儿子张闾实日前指出,大陆历史教科书中的照片并不是自己的祖父,其实是属于另一位湖南督军何海清。 这篇报道中称,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2002年所出版的高中《中国近代史》教材中,在北洋军阀历史一章中,赫然出现了这张被称“虚假”的照片,并与冯国璋、段祺瑞等北洋军阀的照片摆放在一起。教科书中张作霖照片真实的主人是护国 军名将何海清。其孙女何全美表示,自己看到后也一眼就认出了教科书中标注着张作霖名字的照片其实是自己的祖父何海清。七八年前自己就发现了这个错误,一直希望为祖父照片正名。 记者就此事向人教社求证。据一位负责宣传的工作人员介绍,前述新闻中提到那套有照片的教科书,现在已经不使用了。2004年高中新课改,更换了课本内容。 出版社是否发现课本照片有问题?该工作人员表示,负责此事的人正参加全国高考命题,目前无法接触到,人教社历史室的其他人对此不好回答。谈到当时选择照片的流程,他表示,如果每一幅照片都找专家认定,也不太现实。但肯定是从权威来源去选,不是随意的。(张中江) -----第11帧----- ------------ 白俄罗斯的二战老兵Konstantin Pronin,坐在高尔基公园的长凳上。二战结束后的每一年5月9日,他都和当年的战友们相约来此聚会,终于,到了2011年的5月9日,他在这里坐了一整天,独自一个人…… -----第12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手机报短信互动平台:提供新闻线索、挑错或者提建议,发送至106585132。(免收信息费)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责任编辑:李丽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