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导读】
★剪纸泰斗王老赏
★高富帅孙立人
★千余人做过皇帝
★永不言败的林肯
★鲁迅谈国人折中
★古代人如何敬老

-----第2帧-----

2月7日 星期四
农历壬辰年十二月廿七

【明日天气】
张家口:多云
-5℃~-20℃
西北风3-4级转微风
宣化:多云
-6℃~-19℃
西北风3-4级转微风
万全:多云
-5℃~-20℃
西北风3-4级转微风
怀安:多云
-5℃~-20℃
西北风3-4级转微风
阳原:多云
-3℃~-17℃
西北风3-4级转微风
蔚县:多云
-3℃~-17℃
西北风3-4级转微风
涿鹿:多云
-2℃~-17℃
西北风3-4级转微风
怀来:多云
-3℃~-17℃
西北风3-4级转微风
赤城:多云
-7℃~-21℃
西北风3-4级转微风
崇礼:多云
-9℃~-25℃
西北风3-4级转微风
沽源:多云
-15℃~-31℃
西北风4-5级转3-4级
康保:多云
-15℃~-30℃
西北风4-5级转3-4级
张北:多云
-13℃~-28℃
西北风4-5级转3-4级
尚义:晴
-13℃~-27℃
西北风4-5级转3-4级

过敏气象指数:极不易发
空气污染扩散条件指数:良
感冒指数:极易发
穿衣指数:寒冷
紫外线指数:弱
晨练指数:不宜

★手机报订阅方式:移 动用户发送短信“zjkb”到10086,每月3元。

-----第3帧-----

【张垣人物志】
剪纸泰斗王老赏
------------
王老赏(18 90-1951年),原名王青,河北蔚县南张庄村人。(图为王老赏剪纸作品)

王老赏祖辈都是农民,他自幼酷爱剪纸艺术。1918年冬天,王老赏拜窗花艺人周瑶为师,专门学习刻染窗花。他在周瑶的指点下,逐步掌握了握刀、镂空等剪纸技巧,并学会了点染、晕染等染纸方法。

王老赏学剪纸,并不满足于艺术上的浅尝辄止与因循守旧。他改进了蔚县的剪纸艺术;将刀工粗糙、人物呆板的戏人剪纸赋予新的艺术生命,使之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给点色简单、搭配失调的“五大色”花卉剪纸增加美感,使之色泽艳丽,旖旎多姿。

王老赏为刻出艺术精品,在刀具上狠下功夫。一般剪纸艺人只有10--20把刻刀,王老赏根据不同剪纸内容的需要,竟创制了刀子、钮子两类刻刀100多把,其中有大有小,有宽有窄,有薄有厚。剪纸时要刻、要拉、要剜、要旋,均能随心所欲,得心应手。

王老赏在剪纸艺坛奋力拼搏30余年,把240多出传统戏剧中的数以千计的人物进行了艺术修改,其中绝大多数经过重新设计。他把蔚县剪纸推向了成熟阶段。

1950年冬,察哈尔省文联美术部长佟坡到蔚县采访王老赏,为他画了一张素描头像,并将他的一大批剪纸精品带回北京,受到著名作家阿英、著名戏剧艺术家周信芳、戏剧史家周贻白等人的高度评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民间窗花》中选登了大量王老赏的原作。1954年又出版了名为《王老赏的窗花艺术》的专门画册。

-----第4帧-----

【张垣影像】
------------
美国地质学家张伯林1909年拍摄的张家口街道,视线由大境门外正沟向南看。

-----第5帧-----

【世界历史】
真实莎士比亚:迷恋贵族生活,爱上一个男人
------------
★从小迷恋贵族生活
莎士比亚昵称威尔,小时候,家境比较富裕,父母在其7岁时,便将他送进镇里的“国王新学堂”学拉丁语。(封面图为莎士比亚像)

威尔11岁时,伊丽莎白女王一世曾在大批随从的簇拥下巡行到英国中部。那宏大的场面,那种王者驾临时的群情激奋,让他一生都迷恋于王者的超凡魅力,以至于他写作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想象国王、贵族、绅士的生活,沉醉在对特权的甜蜜期待中。

★完成家族复兴之梦
大约在20岁左右,莎士比亚离开小镇前往伦敦。

最初几年,据说莎士比亚在伦敦的职业是当杂役,在剧院门口为观众看马。后来他决定:不仅要当演员谋生,还要尝试写剧本。他决定写一部史诗,而且是英国的史诗。

莎士比亚创作的《亨利六世》在伦敦上演,观众蜂拥而至,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从此,他成为一名当时少见的靠写作剧本就能生存的剧作家。

★爱上一个男人
莎士比亚有一系列十四行诗,写的是他和一个俊美的年轻男子与一位黑肤女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那位年轻人就是南安普顿伯爵。

莎士比亚敦促年轻人去让女子怀孕,而自己却爱上了这位年轻人,因为他“绝世的美色”,既使男人晕眩,又使女人震惊”。诗中写道:“你有副女人的脸,由造物主亲手塑就,你,我热爱的情 妇兼情郎……”。

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那个黑肤女人又是谁呢?人们不得而知。但这些诗歌暗示:他爱慕的是一个男人,但这个男人不属于他;他对一位女人怀有情欲,却对她十分厌恶。

-----第6帧-----

【历史博览】
------------
★突然发现孙立人原来是这么牛X。1米86又高又帅还是官二代,以安徽高考状元成绩考上清华土木工程专业,后留学读军校,带领中国男篮赴远东运动会击败日本队夺得中国篮球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从军又成“东方隆美尔“,带领的部队击毙日军最多,在中国境外作战最辉煌。(上图)

★【深深的体谅】在一家餐厅,松下幸之助的牛排只吃了一半。他让助理去请烹调牛排的主厨过来。“是不是牛排有什么问题 ?”主厨很紧张。“不是,牛排真的很好吃。”松下说,“但我已80岁了,胃口大不如前。我想当面和你谈,是因为我担心,当你看到只吃了一半的牛排被送回厨房时,心里会难过。”

★【鲁迅谈折中】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个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容许。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没有更激烈的主张,他们总连平和的改革也不肯行。

★【钱是你的,资源是大家的】据说中国的一个考察团在一家德国餐馆结完账准备离开时,被几位白人老太太批评剩菜太多浪费。考察团的一位先生们用英语回敬说:“我们花钱吃饭,关你什么事?”老太们叫来社保的工作人员,开出罚单,并教育说:“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世界上有很多人还缺少资源。”

-----第7帧-----

【文史长河】
当过皇帝的人多达千余位
------------
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国家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但最早皇和帝并不是一个词,而分别是两个称号,如“三皇”、“五帝”,最早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大多则以“王”来称呼,首次将皇帝俩字用来称呼国家最高统治者,始于秦始皇嬴政。那么,秦始皇是怎么确定这一名称的呢?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逐渐衰微。于是,一些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便自称为“王”。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平定天下,统一中国。嬴政认为,自己的功业是亘古未有的,甚至连“三皇五帝”都比不上。为了“称成功,传后世”,他决定改变“王”的称号。

李斯说:“古有天皇、地皇、泰皇,而泰皇最尊贵,臣认为陛下可称泰皇。”嬴政听罢连连点头:“依我看,‘泰皇’仍没多大区别。不如去‘泰’留‘皇’,采上古‘帝’号,称‘皇帝’。我称始皇帝,后世以数计,二世、三世,直至万世,传之无穷。”

就这样,秦王嬴政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始皇帝”,后世因而通称他为“秦始皇”。从秦始皇算起,中国的封建社会长达两千多年,当过皇帝的人多达千余位。其中,在位时间最长的是清圣祖康熙,皇帝当了61年;最短命的皇帝是1916年倒行逆施称帝的袁世凯,皇帝梦只做了84天。寿命最长的皇帝是清高宗乾隆,享年8 9岁;寿命最短的是东汉殇帝刘隆,2岁夭亡。(马小军)

-----第8帧-----

【名画赏析】
明唐寅《落霞孤鹜图》--此幅描绘高岭峻柳,水阁临江。整幅境界沉静,蕴含文人画气质。画家自题“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鹜渺无踪。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在表现技法上,近景的山石多用湿笔皴擦,用墨较重。全画墨色和悦润泽,景物处理洗练洒脱。

-----第9帧-----

【名人故事】
永不退缩言败的林肯总统
------------
坚持到底的最佳实例可能就是亚伯拉罕-林肯。如果你想知道有谁从末放弃,那就不必再寻寻觅觅了。生下来就一贫如洗的林肯,终其一生都在面对挫败,8次竞选8次落败,两次经商失败,甚至还精神崩溃过一次。好多次,他本可以放弃,但他并没有如此,也正因为他没有放弃,才成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

林肯天下无敌,而且他从不放弃。以下是林肯进驻白宫前的简历:
1816年,家人被赶出了居住的地方,他必须工作以抚养他们;1818年,母亲去世;1831年,经商失败;1832年,竞选州议员但落选;1832年,工作也丢了,想就读法学院,但进不去;1833年,向朋友借钱经商,但年底就破产了,接下来,他花了16年,才把债还清;1834年,再次竞选州议员,赢了;1835年,订婚后即将结婚时,末婚妻却死了,因此他的心也碎了;1836年,精神完全崩溃,卧病在床6个月;1838年,争取成为州议员的发言人但没有成功;

1840年,争取成为选举人,但失败;1843年,参加国会大选,落选;1846年,再次参加国会大选,这次当选,前往华盛顿特区,表现可圈可点;1848年,寻求国会议员连任,失败;1849年,想在自己的州内担任土地局长的工作,被拒绝;1854年,竞选美国参议员,落选;1856年,在共和党的全国代表大会上争取副总统的提名,得票不到100张;1858年,再度竞选美国参议员,再度落败;1860年,当选美国总统。

“此路艰辛而泥泞。我一只脚滑了一下,另一只脚也因而站不稳,但我缓口气,告诉自己:这不过是滑一跤,并不是死去而爬不起来。”林肯在竞选参议员落败后如是说。

-----第10帧-----

【老照片】
------------
上世纪50年代,一个中国女孩在台湾的大街上被一个美国大兵偷拍,照片中的女孩很气愤,恶狠狠的看着偷拍她的那个美国大兵。她叫毕丽娜,来自哈尔滨。他叫费伟德,是一个驻台美军。这是他们第一次见面的情景。后来他们奇妙的相恋结婚了,而且还有了一个儿子,叫费翔。

-----第11帧-----

【历史浮沉】
古代80岁老人可与县长平起平坐
------------
孝敬老人和赡养老人,一直是中国人的主流价值观。早在西汉初年,政府就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养老福利政策,对贫穷老人赠与麻布、绸布等多种衣料。东汉开国皇帝刘秀还下令,对全国贫穷老者给予粮食补贴。

三国时期,曹操曾下令,年满70岁的老妇,如果没有丈夫和儿子,或者已经死亡的,国家必须赡养。

宋代的福利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健全,甚至超越现代国家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体系,延伸为从“养胎到祭祀”:当一个人还是胎儿时,就可以得到政府资助(孕妇补助),而死后的祭祀,也可以依赖政府拨款。

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老人,可免除其一个儿子的所有徭役。这个规定,其实就是把这个儿子指定为老人的专职供养者。

之后,朱元璋再次规定,全国各地所有80岁以上的老者,只要品行善佳,都要记录在政府档案中,以备国家财政补贴和资助。其中,80岁以上的贫穷老人,当地政府每月要赠送大米近100斤、猪肉5斤、酒60斤(低度酒)。另外,在当时的首都南京和朱元璋的老家安徽凤阳,对80岁和90岁以上的老人,分别授予两级爵位,使他们可以与当地的县长平起平坐,使老人除了能在物质上获得保障外,还能在精神上获得特殊关爱。

-----第12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手机报短信互动平台:提供新闻线索、挑错或者提建议,发送至106585132。(免收信息费)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责任编辑:李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