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导读】
★秦国丞相蔡泽
★张家口火车站
★红盖头的由来
★我们没有撬棍

毒雾横行,在全世界主要的发达工业国历史上大都曾经历过,最典型的莫过于六十年前的伦敦大雾,当时伦敦人民的战雾记也许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详情请看第三、四帧。

-----第2帧-----

3月6日 星期三
农历癸巳年正月廿五

【明日天气】
张家口:晴
14℃~1℃ 东南风微风
宣化:晴
14℃~-1℃ 东南风微风
万全:晴
14℃~1℃ 东南风微风
怀安:晴
14℃~0℃ 东南风微风
阳原:晴
14℃~0℃ 东南风微风
蔚县:晴
13℃~0℃ 东南风微风
涿鹿:晴
15℃~1℃ 东南风微风
怀来:晴
14℃~1℃ 东南风微风
赤城:晴
12℃~-5℃ 东南风微风
崇礼:晴
9℃~-5℃ 东南风微风
沽源:晴
8℃~-4℃ 西南风3-4级
康保:晴
9℃~-5℃ 西南风3-4级
张北:晴
9℃~-2℃ 西南风3-4级
尚义:晴
11℃~-3℃ 西南风3-4级

过敏气象指数:易发
空气扩散条件指数:良
感冒指数:极易发
紫外线指数:弱
穿衣指数:冷
晨练指数:较不宜

★手机报订阅方式:移动用户发送短信“zjkb”到10086,每月3元。

-----第3帧-----

【史海探秘】
六十年前的伦敦怎样战毒雾
----------
◆浓雾
让人连自己的脚都看不到

工业革命以来,伦敦就以“雾都”扬名。曾经客居伦敦的老舍先生描绘过这种“乌黑的、浑黄的、绛紫的,以致辛辣的、呛人的”伦敦雾。

1952年12月4日,一个移动缓慢的高气压滞留在伦敦上空,导致大气湿度增加、风力微弱,煤烟极难扩散,12月5日,伦敦即开始大雾围城。市中心空气中的烟雾量几乎增加了十倍,全城能见度下降到惊人的程度。

烟雾使数千伦敦人染上了支气管炎、气喘和其他影响肺部的疾病,从12月5日到8日这四天,已有四千至六千人死亡,多数是小孩和呼吸系统脆弱的人群。12月9日,烟雾被狂风驱散,此后两个月内,又有近八千人因为烟雾事件而死于呼吸系统疾病。

当时举办的一场牛展销会上,不适应伦敦污浊毒空气的350头牛也惨遭劫难。先是一头牛当场死亡,14头奄奄待毙,另有38头严重中毒。此时,伦敦雾中二氧化硫含量增加了七倍,毒雾围城上升成为一桩社会事件,即“1952年伦敦大雾事件”。

◆世界上第一部
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

1952年冬天的这场悲剧终于使英国人下决心与伦敦雾开战。

195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上的空气污染防治法--“清洁空气法案”;1968年又追加了一份“清洁空气法案”,要求工业企业必须加高烟囱,将烟雾排放到更高的空域,从而更好地疏散大气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气污染控制法案”,规定工业燃料里的含硫上限等硬性标准;1975年,伦敦的“雾日”已经减少到了每年只有15天,1980年降到5天,伦敦此时已经可以丢掉“雾都”的绰号了。

-----第4帧-----

从1993年1月开始,英国强制所有在国境内出售的新车都必须加装催化器以减少氮氧化物污染的排放。 1995年,英国通过了《环境法》,要求制定一个治理污染的全国战略,设立了必须在2005年前实现的战雾目标,要求工业部门、交通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同心协力,减少一氧化碳等八种常见污染物的排放量。

◆雾都
变“绿色花园之城”

英国政府半个世纪的战雾记证明,污染并非获得财富的必然副产品。严苛的环境政策出台后,英国经济并没有恶化,政府收入也没有减少,环境却越来越好了。

2000年以后,伦敦也开始关注空气中的PM2.5问题,认为伦敦空气污染80%的肇因来自于车辆的尾气排放,因此于2003年推出交通拥堵费,限制私家车进入市区。并计划到2023年把伦敦私车流量减少9%,与此同时,伦敦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网络,鼓励市民选择地铁或公交系统出行,鲍里斯市长本人则坚持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

伦敦市政府还搞出了很多抗污的新花样。如在伦敦市内污染最严重的玛丽勒博路与上泰晤士街上投放一种由醋酸镁和醋酸钙构成的灰尘粘合剂,原理类似于胶水,可以有效吸附空气中的微尘,实践证明,吸附剂能减少空气污染14%之高。

政府在治理空气方面也毫不避讳,各种空气监测信息均向外开放,英国公民可援引《自 由信息法》,向政府环保机构索取相关数据,不得被拒绝,全民监督。政府治理稍有疏失,主流媒体也不会替政府粉饰遮掩而是大力抨击。

-----第5帧-----

【张垣人物志】
秦国丞相蔡泽
----------
蔡泽,战国时燕国纲成(今河北怀安)人,善辩多智,游说诸侯,秦昭王拜为客卿,后代范雎为秦相。

蔡泽在秦国做了半年的相国,就有人对他恶语中伤,于是他推托有病送回了相印秦王以蔡泽家乡纲成而赐其封号纲成君。蔡泽在秦国居住了十多年,先后奉事昭王、孝文王、庄襄王。最后奉事秦始皇,曾出使燕国,在他的游说下,三年后燕国太子丹到秦国做人质。 (刘徙)

-----第6帧-----

【老照片】
张家口火车站
----------
张家口火车站(北站)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由中国人自行建设完成,投入营运的干线铁路--京张铁路的终点站。

京张铁路由有“中国铁路之父”称号的中国首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设计、施工。于1905年9月4日开工,1909年8月11日建成,10月2日通车,施工时间比原定缩短了两年;而建造成本亦比原来预算(729万两白银)节省了35万两白银(也有一说是节约了28万两白银)。铁路起始自北京丰台柳村,经居庸关、八达岭、河北的沙城、宣化至张家口,全长约201.2公里。图为解放前的张家口火车站。

-----第7帧-----

【历史人物】
墨子
----------
生卒年月不能确定,其活动时间大约是在公元前479年~前381年以内。姓墨名翟,中国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和自然科学家。提出“兼爱”“非攻”等观点,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

另一说,墨子(约前468-前376年),名翟,战国初年学者、思想家,墨家学派创始人。

-----第8帧-----

【碎片】
红盖头的由来
----------
在影视作品中常常会看到,举行婚礼时,新娘头上蒙着一块别致的大红绸缎,我们称之为“红盖头”。这块盖头要在入洞房时由新郎揭开,掀起盖头的刹那,新娘子千娇百媚。

那么,新娘为什么要蒙“红盖头”呢?关于“红盖头”的来历还有这样两种说法。

据唐朝李冗《独异志》载:传说在宇宙初开的时候,天下只有女娲兄妹二人。为了繁衍人类,兄妹俩商议,要配为夫妻。但他俩又觉得害羞。于是兄妹俩上到山顶,向天祷告:“天若同意我兄妹二人为夫妻,就让空中的几个云团聚合起来;若不让,就叫它们散开吧。”话一落音,那几个云团冉冉近移,终于聚合为一。于是,女娲就与兄成婚。

兄妹结婚,自然感觉很不别扭啊,女娲为了遮盖羞颜,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扇与苫同音。苫者,盖也。而以扇遮面,终不如丝织物轻柔、简便、美观。因此,执扇遮面就逐渐被盖头蒙头代替了。

世界上许多民族关于人类起源的传说中,都有女娲兄妹结婚的情节,而且都有用树叶、兽皮或编织物遮面避羞的描述,红色又被认为吉祥、能避邪,新娘蒙“红盖头”便由其演变而来。

当然上面所述是神话传说。真正最早的的盖头约出现在南北朝时的齐代,当时是妇女避风御寒用的,仅仅盖住头顶。到唐朝初期,便演变成一种从头披到肩的帷帽,用以遮羞。

据说,唐朝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标新立异,有意突破旧习,指令宫女以“透额罗”罩头,也就是妇女在唐初的惟帽上再盖一块薄纱遮住面额,作为一种装饰物。

从后晋到元朝,盖头在民间流行不废,并成为新娘不可缺少的喜庆装饰。为了表示喜庆,新娘的盖头都选用红色的。

在现实生活中,新娘蒙“红盖头”已经很少能看到,但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红盖头”在艺术作品中的地位却不可替代。

-----第9帧-----

【奇趣妙谈】
我们没有撬棍
----------
二战中期在中非,意大利军队500多人奉命防守一个野战机场。他们拥有坚固的混凝土永备工势,充足的弹药,甚至还得到了2门德国人支援的两门威力巨大的88炮和充足的弹药,而进攻方的英军只有400多人,甚至连象样的重武器都没有。英国指挥官对这次攻打基本不报有希望,甚至已经做好了撤退的打算。但是奇怪的是进攻刚刚打响,意大利人就放弃了抵抗打出了白旗,当询问接受投降的意大利军官为什么投降时,对方竟然气呼呼的说:“我们没有撬棍,没办法打开那些该死的弹药箱!”

-----第10帧-----

【稗官野记】
吴文藻
------------
吴文藻,江苏江阴人,16岁考入清华学堂,后赴美留学,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1923年,吴文藻由上海乘邮船赴美留学,同船上有一群赴美留学的燕京大学女学生,燕大女生均搭讪吴文藻却不被搭理,冰心知道后奋勇搭讪后并两情相悦。后两人学成归国,均任教燕京大学,并于1929年结婚,主婚人为校长司徒雷登。

-----第11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手机报短信互动平台:提供新闻线索、挑错或者提建议,发送至106585132。(免收信息费)

★本手机报由张家口日报社和张家口移动联合出品。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张家口手机报制作
责任编辑:侯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