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楷书之祖王次仲 ★我军解放新保安 ★太监宦官两码事 ★乾隆身世的传说 1815年6月18日,举世闻名的滑铁卢战役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郊的一个小镇展开,拿破仑一败涂地。从那以后,滑铁卢就与拿破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被载入史册。在那场惨烈的战争过去了近200年的今天,来自美、英、法、德等国的军官齐聚当年的古战场,希望找出拿破仑战败的真 相,并从中吸取教训。 -----第2帧----- 4月3日 星期三农历癸巳年二月廿三 【明日天气】 张家口:小雨 10℃~1℃ 东南风微风 宣化:小雨 10℃~1℃ 东南风微风 万全:小雨 10℃~1℃ 东南风微风 怀安:小雨 10℃~1℃ 东南风微风 阳原:小雨 10℃~2℃ 东南风微风 蔚县:小雨 10℃~2℃ 东南风微风 涿鹿:小雨 11℃~2℃ 东南风微风 怀来:小雨 11℃~1℃ 东南风微风 赤城:小雨转雨夹雪 9℃~-3℃ 东南风微风 崇礼:小雨转雨夹雪 7℃~-2℃ 东南风微风 沽源:小雨转雨夹雪 6℃~-3℃ 西南风3-4级 康保:小雨转雨夹雪 6℃~-4℃ 西南风3-4级 张北:小雨转雨夹雪 6℃~-2℃ 西南风3-4级 尚义:小雨转雨夹雪 7℃~-3℃ 西南风3-4级 过敏气象指数:极易发 空气扩散条件指数:中 感冒指数:易发 紫外线指数:中等 穿衣指数:冷 晨练指数:适宜 -----第3帧----- 拿破仑滑铁卢战败真 相 ---------- 多国 军官团重返古战场 对于英国人来说,在那场战斗中,他们战胜了令人恐惧的敌人。而对于法国人来说,他们希望同样的失败不会再次发生。美国退役陆军上校彼得·亨利组织了这场研究,希望军事策划者们反省过去,并为将来做好准备。他说:“这次计划是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做出决策。” 法国 军事教学和研究中心的战略家文森特·迪斯鲍特将军带领法国 军官团前往当年的滑铁卢古战场,希望能分析出拿破仑在那场战役中可能犯下的一些错误,因为他认为“从失败中学到的永远比从成功中学到的多”。吉恩·克劳德·托曼恩说:“行走在古战场上,你才能真正了解当时所发生的事情。” 拿破仑“疲惫”导致战败? 在1815年6月18日的滑铁卢战役中,多达15000名英国士兵、25000名法国士兵和8000名普鲁士士兵伤亡。军官团的目的就是为了弄清楚,为什么凭拿破仑的睿智,最后却犯下那么多错误,并最终战败。根据研究,亨利上校认为,拿破仑低估了他的对手惠灵顿公爵,他称惠灵顿将军是一个“不称职的将军”。然而历史证实,惠灵顿将军在滑铁卢之战中的表现非常出色。 此外,军官们发现,拿破仑曾犯下一系列战术失误,导致依靠他的军事天赋建立起来的军队陷入混乱。在面对惠灵顿公爵之前,拿破仑的作战策略一直都是“挑选出精锐手下,让他们知道他的目的,然后授予他们权力去完成他的意图。”但是在滑铁卢战役中,士兵们不知道拿破仑的意图。他没有展现出以往的姿态,他可能是疲惫了,并被战争所累。拿破仑下达的命令十分混乱,以致士兵们六神无主,最终败在惠灵顿将军手下。 (沈姝华) -----第4帧----- 楷书之祖王次仲 ---------- 王次仲,名王仲,字次仲。东汉上谷郡沮阳县(今张家口怀来县大古城附近)人。 我们今天所写的楷书,又叫正书、真书。自创始至今,几千年来一直通行中国。它的创始人和确切年代说法很不一致,不过历代多数书法家认为其创始人是王次仲。东汉末年蔡瑁《劝学篇》中说:“上谷次仲,初变古形”。《晋书·卫恒传》载:“上谷王次仲,始作楷法。”《文字志》说:“王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以隶草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宋《宣和书谱》曰:“字法之变,至隶极矣。然犹有古焉,至楷法则无古矣,东汉章帝建初(76年—84年),有王次仲者,始以隶书作楷法,所谓楷法者,今日之正书是也。” 可见,是王次仲把复杂费事的隶书改造成了简便易行的楷书。有人说他是书法八分体的创始人,还有人说他是隶书的创始人。无论哪一种说法,王次仲都为中国书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最早的书法家。(刘徙) -----第5帧----- 我军解放新保安城 ---------- 一九四五年九月十二日,我军解放新保安城。这是我军沿铁路向新保安城墙进逼。 新保安位于宣化以东约40公里处的平张公路、铁路的南侧,北依八宝山,南靠大洋河,东西山涧起伏。这个城堡虽是明代所修,但12米高的城墙一砖封底相当坚固,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宏伟壮观;它前镇张垣(张家口),后卫京畿,素有锁钥重地之称。 新保安战役是平津战役第一仗,这场战斗的重大胜利保护了古都北平的完整,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名胜古迹免受战争的破坏,对整个平津战役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 -----第6帧----- 【历史人物】吕不韦 ---------- 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期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濮阳县城西南)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行政管理思想家。 吕不韦原为大商人,在赵国邯郸经商时,结识了在赵作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认为得到此人是“奇货可居”,这样就开始了他的政治投机生涯。 吕不韦一方面用金钱帮助异人,为异人安排好生活,另一方面又到秦国游说,为异人争取得到继承王位的资格。当时,秦国在位的是秦孝文王,他的宠妻华阳夫人无子,吕不韦通过华阳夫人的弟弟阳泉君,买通华阳夫人,立异人为太子。秦孝文王死后,异人得立,于公元前249年继位,称秦庄襄王。吕不韦政治投机成功了,异人感恩戴德,任吕不韦为相国(丞相),封为文信候。庄襄王死后,秦王政年幼继位(公元前246年),仍任吕为相国,称“仲父”,食邑有蓝田(今陕西蓝天县西)十二县,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宾客三千,家僮万人。 -----第7帧----- 【碎片】“太监”“宦官”两码事 ---------- 在很多时候,人们都把“太监”和“宦官”当成了一回事,这是一个典型的误解。“宦官”一词至少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而“太监”一词,直到辽代才出现。 宦官制度起源较早,《周礼》《礼记》中都有关于宦官的记载,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大都设置了宦官。当时的宦官一般由身分卑贱的人充当。其来源或由处以宫刑的罪人充任,或从民间百姓的年幼子弟中挑选。秦汉以后,宦官制度更加详备。宦官,又作“宦者”、“宦人”,从“宦”的字义分析,本应包括臣隶及仕官在内,通常人们所言宦海、宦途、宦游,其实仍旧是由“官”而言的。早期的宦官可以不是阉人,宦官“悉用阉人”是东汉以后的事情。 而太监和宦官发生联系只是明朝的事情,以“太监”作为宫中阉人的通称,是明清时代的事情。太监本是古代职官的名称,晚至唐宋时期,朝廷中仍有太监官职的设置,所任者并非都是阉人。明代在宫廷中设置了由宦官所领的十四衙门,各设掌印太监,显然,太监是宫廷中的上层宦官。在明朝,太监是高级宦官,他们直接管理普通宦官。 所以,在明朝,太监和宦官的关系可以这样界定:太监必须是宦官,而宦官却不都是太监。到了清朝,太监和宦官才成为同义语,才成为可以互用的两个词。 -----第8帧----- 乾隆身世的离奇传说 ---------- 乾隆皇帝,姓爱新觉罗,名弘历,是清王朝定鼎中原后的第四位皇帝。他在位六十年,励精图治,出现了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在民间,乾隆皇帝的身世被人传得十分离奇,传说他是海宁陈家的儿子…… 离奇传说 康熙五十年(1711年)八月十三日,雍亲王府里一片欢笑,这一天家里又添了一个小孩。同一天,海宁陈家也添了一个小孩。 这海宁陈家指的是浙江海宁的陈世倌家,人们俗称他为陈阁老,在康熙年间曾入朝为官,并且和当时的皇四子雍亲王的关系十分密切。当时,雍亲王妃和陈世倌的夫人都怀有身孕。不久,两家先后生了孩子,雍亲王生了一个女孩,而陈家生了一个男孩。过了几天,雍亲王让陈家把男孩抱入王府看看。王命难违,陈家只好把孩子送进王府。可等孩子再送出来时,陈家的胖小子竟变成了一个小丫头。久在官场的陈阁老意识到此事性命攸关,不敢声张,不久就辞官带着全家回原籍去了。而那个被换入王府的男孩,就是后来的乾隆皇帝。 随着这个传说的广泛流传,乾隆帝六次南巡甚至被说成是为了探望自己的亲生父母。而那个雍正换出去的女儿,长大后嫁给了大学士蒋廷锡的儿子蒋溥。蒋家是江苏常熟的大姓,雍正之女所住的那栋楼被后人称为“公主楼”。 中国历来就有俗文化压倒严肃文化,演义小说埋没正史的传统。乾隆为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不断被吸收到文艺作品中。 近些年,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仍连续不断地进入到文艺作品中,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是金庸先生的《书剑恩仇录》。金庸是浙江海宁人,从小便听说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闻,因此《书剑恩仇录》紧紧围绕乾隆身世这条线索展开。不但如此,金庸还在书中杜撰了陈世倌的三公子,也就是乾隆的亲弟弟陈家洛。他在于万亭去世以后继任红花会总舵主,共同成就恢复汉家天下的宏业;而热恋陈家洛的香香公主则牺牲了自己的爱情,身侍乾隆,欲助陈家洛一臂之力,不幸失败自刎,葬于“香冢”。 金庸先生在这部小说的后记中老老实实地告诉广大的读者,“陈家洛这个人物是我的杜撰”,同时他还声明,“历史学家孟森做过考据,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之子的传说靠不住”。 -----第9帧----- 清明节习俗 ------------ 清明节本是一个单纯的农业节气,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寒食节禁火、扫墓,因为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参加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项目锻炼身体,体育项目成为清明习俗一部分。宋代之后,寒食扫墓之俗渐移到清明之中,且不局限在寒食一天。 -----第10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手机报短信互动平台:提供新闻线索、挑错或者提建议,发送至106585132。(免收信息费)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张家口手机报制作 责任编辑:侯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