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导读】
★北魏第一良吏张恂
★与时俱进的董仲舒
★李世民之用兵之道
★超龄不嫁会被罚款

明太祖定都南京,到了第三代明成祖时,把朝廷搬到北京来了。这件事情在历史上有什么意义?他当时为什么非迁都不可?

-----第2帧-----

5月15日 星期三
农历癸巳年四月初六

【明日天气】
张家口:阴转雷阵雨
24℃~12℃
东南风3-4级转微风
宣化:阴转雷阵雨
25℃~10℃
东南风3-4级转微风
万全:阴转雷阵雨
24℃~10℃
东南风3-4级转微风
怀安:阴转雷阵雨
24℃~10℃
东南风3-4级转微风
阳原:阴转雷阵雨
24℃~12℃
东南风3-4级转微风
蔚县:阴转雷阵雨
24℃~11℃
东南风3-4级转微风
涿鹿:阴转雷阵雨
25℃~13℃
东南风3-4级转微风
怀来:阴转雷阵雨
24℃~13℃
东南风3-4级转微风
赤城:阴转雷阵雨
23℃~6℃
东南风3-4级转微风
崇礼:阴转雷阵雨
20℃~6℃
东南风3-4级转微风
沽源:阴转雷阵雨
19℃~4℃
西南风4-5级转3-4级
康保:阴转雷阵雨
18℃~4℃
西南风4-5级转3-4级
张北:阴转雷阵雨
20℃~5℃
西南风4-5级转3-4级
尚义:阴转雷阵雨
20℃~5℃
西南风4-5级转3-4级

过敏气象指数:易发
空气扩散条件指数:良
感冒指数:少发
紫外线指数:强
穿衣指数:热
晨练指数:较适宜

-----第3帧-----

【史海探秘】
朱棣为何决定迁都北京
------------
朱棣迁都北京是有其深刻的原因的。做燕王的时候,朱棣在北京镇守经营二十余年,根基雄厚,对北方的地理人情也相当熟悉,定都在此自然更能巩固统治。朱棣在南京大肆残杀建文帝旧臣,激起了江南各界的强烈不满,朱棣深知稍有风吹草动,这些人可能就会向他发难。而且建文帝一日未见,他的心头大患就一日未除。建文帝在南京根基深厚,朱棣更不愿在南京常呆。

对于迁都之事,朱棣做了大量的准备。早在永乐元年,朱棣就多次命令将江苏、浙江、山西等九省大批富足的居民迁到北京,充实都城,又在昌平营建陵墓,打算死后葬于北京。朱棣命令文武大臣讨论营建北京城的方案,前后从全国各地招来20多万工匠、上百万的民众和上万的军队参与北京城的营建,建城所需材料也是采集于全国各地。

营建北京,主要是建设宫城和皇城,也就是紫禁城和中央政府官署。为了节省,朱棣营建的紫禁城建在元代皇宫的旧址上,但面积比元代大了很多。紫禁城城墙高十余米,在东南西北的正中分别有东华门、午门、西华门、神武门四座城门。午门南面是皇城的南门,称承天门,就是今天的天 安门。皇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中的宫殿分前后朝:前朝(外朝)有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后朝有乾清宫、交泰殿、保宁宫三大殿。六座大殿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非常严整。朱棣营建的紫禁城,构成了今日故宫的基本格局,后世历代历朝都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营建的。

经过多年的修建,北京宫城与皇城终于基本建成。1420年,明成祖朱棣正式将首都迁往北京,原首都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副都。此后,明朝一直以北京为首都,南京为副都。

-----第4帧-----

【张垣人物志】
北魏第一良吏张恂
----------
张恂(347年-416年),字洪让,北魏上谷沮阳(今张家口怀来县)人。《魏书》有传。

张恂追随兄长张衮归附北魏,参与谋划代王府中的军事机要事务。北魏道武帝天兴二年(399年),张恂对太祖拓跋圭说:“方今天下大乱,诸侯并起,慕容氏建号于山东,苻姚称雄于秦陇,致使宗庙无人问津,天下不得安宁。大王您立基于玄朔,注重明理,广积圣德,自北向南征伐,教化泽被燕赵大地。如今中原人民盼望大王前去拯救他们于灾难之中。大王您应该应天意而顺民心,以此为契机,匡扶正义,成就大业。”拓跋圭接受了他的建议,率步骑40余万,大举攻燕;而且也因此十分器重张恂,对他厚加礼遇,任命他为中书侍郎,内廷机要政务也多次让他参与谋划。

北魏明元帝即位之后,赏赐张恂帛300匹,并任他为太中大夫。神瑞三年(416年),张恂去世,终年69岁。张恂为人清廉节俭,从不谋求财富,他去世的时候,家中没有一点有违规制的钱财。明元帝十分哀悼痛惜,追赠他为征虏将军、并州刺史、平皋侯,谥号为宣。(刘徙)

-----第5帧-----

【老照片】
各界群众欢庆抗战胜利
----------
1945年8月15日,经过中国人民长达8年的不屈不挠的斗争,日本政府终于宣布投降。图为涌上街头欢庆抗战胜利的张家口各界群众。

-----第6帧-----

【历史人物】
与时俱进的董仲舒
-----------
董仲舒是西汉一位与时俱进的思想家,儒学家,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 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任博士,讲授《公羊春秋》。他把儒家的伦理思想概括为“三纲五常”,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从此儒学开始成为官方哲学,并延续至今。其教育思想和“大一统”、“天人感应”理论,为后世封建统治者提供了统治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仍有学者在研究他的思想体系及故里等方面的文化,他的著作汇集于《春秋繁露》一书。

-----第7帧-----

【碎片】
李世民之用兵之道
------------
隋末时李渊贵为太原留守(驻守军事重镇的高级官员),且是隋炀帝表亲,李世民从小无纨绔子弟习气而志于习武从军,18岁便促其父举兵反隋并自任前线指挥。在扫平群雄时,年轻的李世民显示出高超的战场指挥才能,擒获了敌手窦建德、王世充等,为一统江山建立了头功。

后人曾指责李世民精于家庭内斗,有杀兄灭弟、逼父让权的不良记录。不过在古代封建专 制条件下,帝位交接只能靠血缘承袭或暴力争夺。626年,李世民在长安皇宫外的玄武门以流血政变夺得皇位,这在古代是不值得惊诧的常例,评价帝王是非的标准只能是看谁当政有益于发展社会生产力。

唐初内地因战乱凋零,突厥屡屡越过长城劫掠。617年李渊起兵之初,曾被迫向突厥称臣,定都长安后依然受其军事威胁,一度想烧毁都城南迁。当时还是二皇子的李世民力阻此等怯懦之举,亲率百骑到阵前向突厥军示 威。李世民登基后,随即向朝臣宣布,突厥利在掳掠,专靠防守不能阻止,须将其消灭。他在位23年间不修长城,由之前的防御转为进攻。利用漠北突厥各部分 裂之机,唐军先直捣东突厥腹心,再击溃和收降西突厥各部。

以功业比较,唐太宗李世民在历代君王中能独领风骚,不仅因为他卓越的文治才能,造就了历史上繁荣的“贞观之治”,更因其有远击漠北的进取精神,而此种精神,华夏古代君王中确实无出其右者。

-----第8帧-----

【野史逸闻】
超龄不嫁会被罚款
------------
在古代,男婚女嫁不仅关乎人们的生理需求和社会稳定,更关乎人口的繁衍和家国的持续发展。既然是家和国的大事,男婚女嫁就不仅仅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了。而且,“媒妁”不仅仅是来自民间。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历代以媒人牵线、家长包办促成男女成婚的方式是主流。但男女婚嫁既然是家国大事,政府也就往往会进行干预,出些“奇招”。

“奇招”有哪些呢?一是制定法令。越王勾践命令男子二十岁而娶,女子十五岁而嫁;宋仁宗时期让男子十五岁而娶,女子十三岁而嫁;明太祖规定男子十六岁而娶,女子十四岁而嫁;按《大清通律》,男的十六岁而娶,女的十四岁嫁人。二是处罚。到了法定年龄不嫁人的女子,那是要罚款的,譬如,汉朝孝惠皇帝时,谁家要有女儿十五岁以上至三十岁还没有嫁人,罚款600钱;唐代对于男子二十岁以上,女孩十五岁以上还没有配对结婚的也要处罚。

帝王为何如此积极地要求适婚男女及时成家呢?你想,适龄男女都不急着结婚生小孩,人丁缺乏,生产和戍边靠谁啊?你不急,皇帝急!而且,古代一直就认为“男有室女有家”后,阴阳调和了,人心才安然,社会才稳定和谐!

-----第9帧-----

【稗官野记】
卢慕贞
------------
卢慕贞,1867年生于广东香山上恭都外茔乡的书香门第之家,父卢耀显曾漂洋过海至美国檀香山经商获富。卢慕贞自小勤快,没有读过书,但以孝敬长辈而闻名乡里,18岁时与20岁的孙中山结婚。后孙中山与宋庆龄在日本相爱,她同意与孙离婚,她对友人说:我常识不够,更不识英文,我又缠脚,怎可以帮到先生呢。

-----第10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手机报短信互动平台:提供新闻线索、挑错或者提建议,发送至106585132。(免收信息费)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责任编辑:侯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