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导读】
★北魏镇远将军燕风
★明代苏州画家张宏
★贞观君臣之间关系
★日女性为何喜欢跪

“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自明朝以来,这首民谣就一直在我国各地民间尤其是黄河下游地区广泛流传,甚至在海外华人、华侨群体中也时常可以听到。

-----第2帧-----

5月29日 星期三
农历癸巳年四月二十

【明日天气】
张家口:晴
30℃~19℃
东南风微风转3-4级
宣化:晴
31℃~17℃
东南风微风转3-4级
万全:晴
31℃~19℃
东南风微风转3-4级
怀安:晴
30℃~18℃
东南风微风转3-4级
阳原:晴
30℃~18℃
东南风微风转3-4级
蔚县:晴
29℃~17℃
东南风微风转3-4级
涿鹿:晴
32℃~16℃
东南风微风转3-4级
怀来:晴
31℃~20℃
东南风微风转3-4级
赤城:晴
29℃~13℃
东南风微风转3-4级
崇礼:晴
25℃~12℃
东南风微风转3-4级
沽源:晴
25℃~12℃
西南风3-4级转4-5级
康保:晴
26℃~13℃
西南风3-4级转4-5级
张北:晴
25℃~12℃
西南风3-4级转4-5级
尚义:晴
26℃~12℃
西南风3-4级转4-5级

-----第3帧-----

【史海探秘】
多少人故乡在洪洞大槐树
------------
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之所以成了中华儿女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是因为它承载着先人对故土家园的依恋和顾盼。同时,民谣中又分明流露出发生在明朝初年那场大规模移民 运动中的血泪情别。

中国古代的移民活动自史前时期起,就一直不断地进行着,其中既有自发的,也有被迫的;既有经济方面的原因,也有政治、军事方面的原因。

明朝初年的移民活动自明太祖朱元璋起,经建文帝、明成祖,历时五十余年,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史所罕见。当时的移民可分为以经济为主的移民和以政治、军事为主的移民。

以政治、军事为宗旨的移民活动,主要指明朝初年朱元璋强迁苏、松、嘉、湖地区的富户于其龙兴之地濠州和龙居之地南京,以及明军攻克大都后,为加强该地的军事实力,将山西或山后地区大量的民户迁徙至居庸关以南和北平地区。

明成祖迁都北京后,为尽快使新迁之都北平繁荣起来,又将江南地区大量的富户和工商业者强行迁至北平。明朝初年,以发展经济、稳定社会为宗旨的经济移民活动,则以山西的大槐树移民规模最大、涉及范围最广、计划性也最强。这种移民活动,从洪武二年开始,一直持续到永乐末年,规模较大的移民活动前后共计十八次之多,移民总人口超过百万人,迁民地区涉及今天的十八个省市的五百余县市。
  
但综观历史上曾经发生的历次移民活动,没有任何一次能比明朝初年的那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留下的烙印更深刻。那大槐树上的老鸹窝,成了现今一亿多华夏子孙心目中故乡的象征,成了他们萦回梦里的精神家园。

-----第4帧-----

【张垣人物志】
北魏镇远将军燕风
----------
燕风(-428年),字子章,北魏代郡(今张家口蔚县)人。《魏书》有传。

燕风十分好学,博通经史,而且擅长阴阳谶纬之学。代王拓跋什翼犍素闻其名,就派人带着厚礼去聘请他,却遭到燕风的拒绝。于是拓跋什翼犍命大军包围了燕风居住的代城(今蔚县城东北),对城里人说:“燕风不来,我把你们全杀了。”城里人都很恐惧,赶紧把燕风送了出来。拓跋什翼犍见到燕风十分高兴,待以宾礼,和他交谈,更加欣赏他的才华,于是,拜他为权位很重的代王左长史,参决国事。并让他和同乡许谦一道向太子传授儒家经典。

拓跋圭复国后,燕风更加受到重用,历任吏部郎、给事黄门侍郎、行台尚书,由此可见皇帝对他的器重。拓跋嗣继位后,作为老臣,他和崔玄伯、封懿、梁越等入讲经传,出议朝政。拓跋焘时,燕风以旧勋被赐爵平舒侯,并被加封为镇远将军。(刘徙)

-----第5帧-----

【老照片】
八路军在张处决汉 奸
----------
1945年10月,政府依法公审并判决伪张家口市市长韩广森、副市长崔景岚死刑;原伪蒙疆自治政府副主席于品卿经特别法庭开庭审判后,被押赴汉卿桥(今胜利桥)执行枪毙。

1945年8月23日,八路军冀察主力部队从日本侵略者手中一举解放了华北重镇张家口。这是自抗战以来八路军从日军手中夺取的第一个大城市。中 共中央和毛 泽东对张家口极为重视,从延安派来大批干部。

首次解放后的张家口,不仅在文化建设方面成绩斐然,为世人瞩目,而且在工农业生产,城市建设和文化教育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全国有着不同寻常的示范作用。为中国共 产党管理大城市摸索和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作为晋察冀边区首府,她除了是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外,还享有“文化城”、“第二延安”、“东方模范城市”等多种美誉。

-----第6帧-----

【历史人物】
明代苏州画家张宏
------------
张宏(1577年-1652年后)字君度,号鹤涧,明代著名画家,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石面连皴带染为其特色。又能画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吴中学者尊崇之。另据史书称,张宏92岁尚健,仍在作画。他在文人山水画方面另辟蹊径,在继承吴门画派风格和特色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到大山里去写生,师自然造化,创作出了富有生活气息的绘画作品,在画中体现出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画面清新典雅,意境空灵清旷。

-----第7帧-----

【碎片】
贞观君臣之间关系
------------
贞观之治的成功,原因之一即在于君臣相得,这一点没有争议,只是有意无意间被夸大了。看看李世民如何处理与尉迟恭、房玄龄这些心腹大臣的关系,其中的微妙,大可玩味。

贞观十三年(639)李世民与尉迟恭有一次谈话。李世民说:“有人说你造反,是怎么回事?”尉迟恭听了憋了一肚子气:“说为臣要造反是真的!当年臣跟随陛下征伐四方,身经百战,侥幸不死,才有今天。如今天下安定,却怀疑我要造反?”说着,还解开衣裳,露出一道道伤疤。李世民看了听了也感动起来:“我不怀疑你,才和你说这事。你还有啥想不开的?”

贞观君臣各自的角色意识都很明确,所以最后的结局很完美。只是揣想当时尉迟听到李世民“造反”的问话,心里的感觉一定是悲愤莫名一腔哀怨。在帝制时代听到这样一个问题,做臣下的心理压力,也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尤其是,这个玩笑般的质疑来自皇帝本人貌似不经意的一次闲聊天。

贞观十九年(6 45),李世民御驾亲征辽东,命令皇太子在定州监国,房玄龄在长安留守,得以便宜行事,不须奏请。有人前往留守办公室,声称要告密。房玄龄问你要告谁?得到的回答是:“告您。”房玄龄马上把此人送到前线给李世民处理。李世民听到报告说有留台送来告发有人谋反的事,令人持刀列队,押上告密人,问他要告谁,回答:“房玄龄。”李世民早已料到这是怎么回事,立即大喊一声令将此人腰斩,然后下玺书批评房玄龄不能当机立断。

这是贞观君臣博弈又一个极有意思的实例,双方都明白是怎么回事,但都要按规则把自己的角色演好演到位演绎成教科书式的经典。李世民要给房玄龄充分的信任充分的权力,房玄龄要对得起皇上的信任;皇上要展示的是胸怀,臣下要表现的是忠诚和适度的谦卑。

-----第8帧-----

【野史逸闻】
日女性为何喜欢跪
------------
说到这个“跪”,这得源自日本的风俗传统,日本女人向来以传统和服为美,而传统的茶艺插花等淑女活动也是需要跪在地面上将臀部放在脚上,低头垂首。不论是在风情万种的平安朝,还是在金戈铁马的战国,日本女子都以柔弱为美,加上繁复的和服对于贵族阶级女子的要求,所以坐时还有行礼时都应跪,“跪”就成了顺从的表现,传统的象征。

“跪”在榻榻米上,对日本人来说便是“坐”,称为“座”或“正座”。“座”从飞鸟时代(约7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但到了江户时代才有“正座”的说法。

“正座”便是把臀部放在脚掌上,看上去很难受,但对日本人来说,不但不是受罪,反倒是一种享受,因为她们从小就习惯了。现在在茶道、剑道,以及丧事、法事和正式谈话等场合,日本人还是要“正座”的。

日本人又把“下跪”叫“土下座”,类似于磕头,表示极度的尊敬或深切的谢罪。请人原谅错误,或求人办事,她们也会跪下来磕头说:“我都这样(求您)了!”

有人认为,跪坐不利于腿部血液循环,会导致日本女性腿部线条欠佳。日本人也会自嘲日本女性多是“大根腿”,大根其实就是我们说的萝卜腿,腿型不好看的是白萝卜,又粗又短;细而娇美的腿型则被誉为“胡萝卜腿”。日本女性行走起卧,不讲究舒展肢体,而是以微蜷为美。用日语讲,就是把自己收小一圈。

不过,日本女人再怎么体型发胖,一旦穿上和服的确身形会“小一圈”。和服集中了日本人的审美观,如穿日式浴衣、踏木屐,走起来要“内八字”、迈小步才好看。

-----第9帧-----

【稗官野记】
芬娜
------------
芬娜,1916年5月15日生于白俄罗斯,自幼双亲亡故,由姐姐抚养长大。16岁在机械厂与蒋经国相识相恋,19岁结婚,次年随夫来华,被蒋中正和宋美龄接受后在溪口举办二次婚礼,改名“蒋方良”并学习官话和宁波话,随毛福梅居住。蒋方良来华后不曾回过故乡,在丈夫和儿子们都相继去世后,于2004年病逝,享年88岁。

-----第10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手机报短信互动平台:提供新闻线索、挑错或者提建议,发送至106585132。(免收信息费)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责任编辑:侯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