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导读】
★北魏“国家之宝”古弼
★古代驿站--鸡鸣驿城
★唐代杰出画家李思训
★诏书套语始自明太祖

看过《西游记》的人都知道,唐僧在去“取经”前,唐太宗亲自将通关文牒交给唐僧,还与他结拜为兄弟,对他非常支持,唐僧也因之一路被称为“御弟”。然而,真实的玄奘与之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而是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县)国王麴文泰。

-----第2帧-----

6月19日 星期三
农历癸巳年五月十二

【明日天气】
张家口:多云
30℃~18℃ 东南风3-4级
宣化:多云
30℃~18℃ 东南风3-4级
万全:多云
29℃~18℃ 东南风3-4级
怀安:多云
28℃~18℃ 东南风3-4级
阳原:多云
30℃~19℃ 东南风3-4级
蔚县:多云
30℃~19℃ 东南风3-4级
涿鹿:多云
31℃~20℃ 东南风3-4级
怀来:多云
30℃~19℃ 东南风3-4级
赤城:多云
28℃~15℃ 东南风3-4级
崇礼:多云
26℃~12℃ 东南风3-4级
沽源:多云
24℃~12℃ 西南风4-5级
康保:多云
25℃~12℃ 西南风4-5级
张北:多云
25℃~13℃ 西南风4-5级
尚义:多云
26℃~13℃ 西南风4-5级

-----第3帧-----

【史海探秘】
与“唐僧”结拜的君王并非李世民
-----------
据历史记载,高昌国王麴文泰听说玄奘到来,遣使迎候,并与玄奘结拜为兄弟。他希望用盛情把眼前这位博学的僧人留在自己的身边。玄奘的西行路途再一次受阻,他以绝食抗争,以表他西行的决心。到了第四天,玄奘已经非常虚弱了,麴文泰只好同意放他走,而且提供了难以想像的丰厚物资。临行前,麴文泰要求玄奘从印度返国路过高昌国时,留住三年。还要求讲经一个月后才能走,玄奘一一答应。
  
离开高昌时,玄奘第一次有了自己的取经团队,总数达到了三十人。这个团队只存在了很短的时间,随后的一场大雪崩和高原反应夺去了大多数人的生命,只有两个弟 子和玄奘侥幸存活。
  
631年,玄奘穿越了二十多个国家的国土后,终于踏上印度国土,看到了那烂陀寺。
  
此后,他在这个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大学里,开始了长达十年的学习。这期间,在戒日王举办的一次全国性的辩论大会上,玄奘的声名大噪,自此,玄奘在印度声名远播,无人能及。
  
6 41年,玄奘辞别戒日王准备回国,他决定沿着丝绸之路北线,经过高昌国回长安。按照他与麴文泰的约定,玄奘原本要在高昌国停留三年,但在东归途中得知,高昌王麴文泰已经不在人世,此约定未能实现。两年后,玄奘回到中土,受到官方和民间热情的欢迎。
  
小说中对唐僧归唐的经过简单带过,直接由如来座下的金刚驾着祥云护送回国。只提到师徒四人回到大唐后,受到盛况空前的迎接。
  
现实中,玄奘归国的路途确实是平坦无阻的,而且有人护送,但不是神仙,而是由几个国家的国王以接力形式护送回国。
  
贞观十九年(6 45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回长安,迎接的阵仗也是空前的,“道俗奔迎,倾都罢市”,无论僧俗都来迎接,以至于整个首都的市场都停了。玄奘回到长安的第二天,就在朱雀街之南陈列他从印度带来的佛经佛像。

-----第4帧-----

【张垣人物志】
北魏“国家之宝”古弼
----------
古弼(-452年),北魏代郡(今张家口蔚县古家疃村)人。《魏书》有传。

在蔚县城北的古家疃村,代代相传着“笔公”的故事,人们也称这里为“笔公故里”,笔公就是说的北魏中书令古弼。

古弼,好读书,又善骑射,很小就成为跟着君主出猎的猎郎,还出使过长安,因为称职,转门下奏事,又以聪敏正直而著称,很快就得到明元帝拓跋嗣的赏识。由于他的头顶很尖,像笔头一样,明元帝就赐他名为笔,取其直而有用,还戏称他为“笔头奴”。他的原名叫什么,史书却没有记下来,当时人都称他为笔公。后来皇帝又给他改名为弼,言其为辅佐之材。

太武帝拓跋焘即位后,仍然很重用古弼。古弼也跟着太武帝南征北战、打仗无数,屡立战功,被封为立节将军,受爵灵寿侯。后来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典南部奏事,以至当到尚书令的位置,行使起宰相的职权。古弼位高权重,但对涉及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丝毫不敢懈怠,就是皇帝做错了,也要犯颜直谏。古弼的忠直遇上了英明的君主,所以受到重用,官至司徒。(刘徙)

-----第5帧-----

【老照片】
古代驿站--鸡鸣驿城
----------
鸡鸣驿城位于河北省怀来县鸡鸣驿乡鸡鸣驿村,是一处建于明代(1368年-16 44年)的驿站遗存。驿城占地22000平方米,平面近方形,城墙周长18 91.8米。城墙表层是砖砌的,里层是夯土。墙体底宽8-11米,上宽3-5米,高11米。城墙四周均匀分布着4个角台。东西各开一城门,建有城楼。城外有烟墩。城内的五条道路纵横交错,将城区分成大小不等的十二个区域。城内建筑分布有序,驿署区在城中心,西北区有马号,东北区为驿仓,城南的傍城有驿道东西向通过。城内还有古代遗留的商店和民居。 鸡鸣驿城是中国邮传、军驿的宝贵遗存,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

-----第6帧-----

【历史人物】
唐代杰出画家李思训
------------
唐玄宗开元年间,诸卫将军李思训,和他的儿子中舍人李昭道,父子二人都画得一笔绝妙的山水,当时人称他们“大李将军”、“小李将军”。

父亲李思训的山水画,意境高超,风格奇特。他画的山川河流,不论是构图运笔都绝妙无比,画鸟兽草木无所不能。儿子李昭道所画的山、水、鸟兽,失之于繁巧。无论是构思,还是笔力,都赶不及他父亲李思训。

天宝年间,玄宗皇帝召见李思训,让他绘制大同殿的壁画和影壁。画完后的第二天早朝问事时,玄宗皇帝对李思训说:“我昨天夜里从你在影壁上绘的山川中听到了流水声。你真是通神之佳手,国朝山水第一。”

父亲李思训的画可称为神品。儿子李昭道的画是精妙的上品。

-----第7帧-----

【碎片】
诏书套语始自明太祖
------------
现在播放的宫廷电视连续剧,我们常常看到太监在宣读圣旨的时候,总拿“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开头。其实这句话到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时才有,而且也不是这样断句的。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其中一座规模最大的朝会大殿,取名为“奉天殿”。这是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的地方。为了向人们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天的旨意,也就是进一步阐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他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了“奉天法祖”字样,而且还写了《御制纪梦》一文,说自己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为“奉天承运”找到了“事实根据”和“理论基础”。朱元璋便自称“奉天承运皇帝”,所以他颁发的诏书前面都要加上“奉天承运皇帝”六字。至于后边的“诏曰”二字,是不能与“皇帝”断在一起的。也许是后人为了念得方便,便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从中间断开,这就是电视剧中常说的“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了。

至于清朝仍然沿用明代的称呼,是因为它也想表明清朝发祥地盛京也有“奉天府”,它的皇帝也是天命所系。由此可知,明代以前用“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八个字,纯粹是无稽之谈。(北京日报)

-----第8帧-----

【野史逸闻】
为何宋假冒伪劣盛行
------------
制假售假并非现代人的“专利”,古人并非我们想像的那般淳朴,那时候也有很多奸商通过出售假冒伪劣商品牟利。

宋朝就已经有了这种恶风陋俗。奸商们为了多赚黑心钱,想尽各种办法坑害消费者,他们在肉里注水,在粮食里洒水,在盐里掺灰土,往鸡肚子里塞沙子,把鹅和羊的身体吹胀,把腐烂的蔬菜装扮出新鲜的样子,把伪造的物品假冒成正宗的品牌,真是一点儿良心都不要了。

不过,那时技术手段落后,假酒只是掺水,对人体没什么危害。事实上,宋朝风气之坏和人心之恶并不亚于今天。

既然食品安全问题如此严峻,监管也就势在必行了。

当时,河南商丘有个皇家农场,出产的五谷、蔬菜和禽蛋也是专供皇室享用。此外,皇宫及附近还有“御苑”,里面也种菜种粮,可以供应御厨。所以宋朝皇帝吃的都是“特供”。

皇帝们还搞了一些严刑峻法,让御膳房那些掂勺的和切墩儿的不敢马虎大意。严峻到什么程度呢?如果菜不新鲜,或者择得不干净,相关伙计要判处一年劳 改;要是御膳里出现了苍蝇或者老鼠屎等脏东西,相关御厨就得判两年劳 改;万一让皇帝吃出了毛病,那御厨就得判死刑。

如何保障平民百姓的食品安全?法律规定:出售腐烂变质的食物给他人,导致食物中毒或出现某种疾病的,劳 改一年,同时赔偿医药费;如果导致死亡,处绞刑,家产一半充公,另一半赔偿给死者家属。北宋中后期,法律进一步规定,肉贩在猪牛羊肉里注水出售的,打六十大板,再犯则要判处一年劳 改。

但奸商横行的普遍现象说明,法律条文并没有起太大作用。(摘自《百家讲坛》)

-----第9帧-----

【稗官野记】
冼星海
------------
冼星海,1905年6月13日生于澳门,为遗腹子,6岁随母亲到新加坡入读养正小学,在学校军乐队开始接触音乐。13岁进入岭南大学附中学习小提琴。21岁考上于北大音乐传习所,后赴巴黎勤工俭学,回国后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奔赴延安,1945年因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后期配乐病逝莫斯科。

-----第10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手机报短信互动平台:提供新闻线索、挑错或者提建议,发送至106585132。(免收信息费)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责任编辑:侯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