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蒙古汗国“宰相”杨惟中 ★大唐第一名将--李靖 ★康熙帝缘何要废长城 ★“男左女右”习俗由来 1931年9月18日傍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日本修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 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中国东北军北大营,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详见第三帧) -----第2帧----- 9月18日 星期三农历癸巳年八月十四 【明日天气】 张家口:阵雨转多云 22℃~12℃ 西北风3-4级 宣化:阵雨转多云 22℃~11℃ 西北风3-4级 万全:阵雨转多云 22℃~11℃ 西北风3-4级 怀安:阵雨转多云 21℃~10℃ 西北风3-4级 阳原:阵雨转多云 22℃~11℃ 西北风3-4级 蔚县:阵雨转多云 21℃~10℃ 西北风3-4级 涿鹿:阵雨转多云 23℃~14℃ 西北风3-4级 怀来:阵雨转多云 23℃~13℃ 西北风3-4级 赤城:阵雨转多云 21℃~9℃ 西北风3-4级 崇礼:阵雨转多云 19℃~7℃ 西北风3-4级 沽源:阵雨转多云 18℃~5℃ 西北风4-5级 康保:阵雨转多云 18℃~4℃ 西北风4-5级 张北:阵雨转多云 19℃~6℃ 西北风4-5级 尚义:阵雨转多云 20℃~4℃ 西北风4-5级 -----第3帧----- 九一八事变 ------------ 九一八事变,又称沈阳事变,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1931年9月18日晚,盘踞在中国东北的日本关东军按照精心策划的阴谋,由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嫁祸于中国 军队。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19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占领长春、吉林等地。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政 权,开始了对东北人民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统治,使东北3000多万同胞饱受亡国奴的痛苦滋味。 日本对中国东北垂涎已久。“九一八”事变前,它已通过日俄战争夺取了旅顺、大连和满洲铁路沿线并派兵驻扎,这正是它能够阴谋进行事变的前提。 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就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露骨地声称中国东北“在(日本)国防和国民的生存上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同年7月,内阁首相田中义一向天皇奏呈《帝国对满蒙之积极根本政策》(即臭名昭著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称:“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国。”从而确立了以“满蒙”为侵略基地的狂妄战略。 从1929年起,日军陆军参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北三省先后秘密组织了四次“参谋旅行”,侦察情况,制定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作战方案。1931年6月,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和陆军省制定“满蒙问题解决方案大纲”,确定了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的具体步骤;7月,陆军参谋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调运至沈阳,对准东北军驻地北大营;8月,日本陆军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国师团长会议上叫嚷:满蒙问题只有用武力解决。随后进一步做了发动此次战争的各种准备。 “九一八”事变揭开了日本对中国、进而对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进行全面武装侵略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激起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怒潮。各地人民纷纷要求抗日,反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主 义。在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东北人民奋起抵抗,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先后出现了东北义勇军和各种抗日武装。1936年2月,东北各抗日部队统一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1937年“七七”事变后,抗日联军团结广大群众,进一步开展了广泛持久的抗日武装斗争,有力地配合了中国共 产党领导的全国抗战。 -----第4帧----- 蒙古汗国“宰相”杨惟中 ------------ 杨惟中(1205-1259年),金西宁路弘州(今张家口阳原)人,字彦诚。《元史》有传。 在成吉思汉建立的蒙古汗帝国和之后的元朝,都是以中书令行使宰相职权的,这一职位一般都是由太子兼任,但是有两次例外,一次是契丹王族耶律楚材担任,一次是年近30岁的汉族青年杨惟中担任。 蒙古太宗十三年(1241年),窝阔台去世,耶律楚材辞职,杨惟中继任中书令,“以一相负天下”。他继承耶律楚材的治国方略,殚精竭虑为朝廷谋划,尤其是他在整肃吏治上敢作敢为,充分显示出他的大智大勇。 蒙古宪宗九年(1259年),忽必烈率军进军南宋,杨惟中被任命为江淮京湖南北路宣抚使。只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正值用人之际,年仅54岁的杨惟中不幸在蔡州军营中去世。 半年后,忽必烈在开平(元上都,今内蒙古蓝旗)继位,他没有忘记跟着他出生入死的杨惟中,追谥他为忠肃公。(刘徒) -----第5帧----- 抗日战争珍贵照片 ---------- 1946年,2月至3月底周恩来张治中马歇尔视察张家口。 -----第6帧----- 大唐第一名将--李靖 ------------ 卫国景武公李靖(571年-6 49年7月2日),字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隋末唐初将领,是唐朝文武兼备的著名军事家。后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李靖善于用兵,长于谋略,原为隋将,后效力李唐,为唐王朝的建立发展立下赫赫战功。去世后谥曰景武,陪葬昭陵。著有数种兵书,惟多亡佚。 -----第7帧----- 【碎片】康熙帝缘何要废长城 ------------- 清以前历代王朝的国家“大一统”,表面上是为长城所阻,实际上是传统、狭隘的民族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思想。这种由区分“内中国外夷狄”到“天下一家”的破局,是从清朝的康熙帝开始的。 康熙二十八年(168 9),清朝与沙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三北”之一的东北趋于安定。二十九年,以噶尔丹为首的准噶尔割据势力公然发动战争,侵夺内外蒙古,直接威胁京师。康熙帝毅然决策征伐,很快就阻挡住了噶尔丹的攻势。次年,康熙帝率诸王、贝勒、大臣前往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约集内外蒙古来此“会盟”,定疆界,制法律,为外蒙的喀尔喀蒙古诸部编制盟旗,使其接受清朝的管辖,从而实现了北部乃至西北的空前统一。 就在这次“会盟”之后,有大臣看到长城年久失修,建议拨款修理。康熙帝继承皇太极、顺治帝提出的“满汉一家”的民族思想,于是否定了修长城的建议,并说出了一段意义深远的话: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敢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法养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也。”(《清圣祖实录》) 康熙帝总结历代修长城的历史教训,悟出一个治国的大道理:长城再坚固,也无法保障国家的安全,惟有“养好”百姓,让他们高兴,才会得到治国之本,边境自固而无忧。这就是“众志成城”的意思。康熙帝决策废弃长城,实际是拆除了分割广大汉人与“三北”少数民族的一道隔离墙,不再有内外之分,迅速形成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康熙帝废除土石工程长城,力主构筑一道“众志成城”的思想长城,是“大一统”理论的划时代突破,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第8帧----- 【野史逸闻】“男左女右”习俗由来 ---------- 男左女右的习俗自古有之,至于其成因,有不同的说法。 传说中华民族的始祖盘古氏化仙之后,他的身体器官化为日月星辰、四极五岳、江河湖泊及万物生灵。《五运历年记》认为: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盘古氏双眼所化,日神是盘古氏的左眼所化;月神是盘古氏的右眼所化。那么中华民族的日月二神是谁呢?日神就是伏羲;月神即是女娲,均是传说中的上古之神。民间流传的“男左女右”习俗,就是由此而来。 “男左女右”的习俗还和古代人的哲学观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哲学家认为,宇宙中通贯事物和人事的两个对立面就是阴阳。自然界的事物有大小、长短、上下、左右等等。古人将其归类分为大、长、上、左为阳,小、短、下、右为阴。阳者刚强,阴者柔弱。人的性格,男子性暴刚强属于阳于左,女子性温柔和属于阴于右。“男左女右”在中医应用上也有实际的科学意义,“男左女右”在医学上是表示男女生理上的差异。中医诊脉,男子取气分脉于左手,女子取血分脉于右手,即使小儿患病观察手纹也取“男左女右”的习惯。这就是“男左女右”的由来。这一沿袭至今的习俗,早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 男左女右,约定俗成,是千百年来男尊女卑的传统使然。从左到右,先男后女。按东方习俗,每每签名,若是夫妻,必是丈夫的大名写在前,妻子如一个后缀添加其后。 -----第9帧----- 林则徐 ------------ 林则徐,1785年8月30日 生于福建福州,家族源于晋代中原南渡入闽,是八姓入闽的其中一姓。林则徐出生时,福建巡抚徐嗣曾至林府避雨,父亲希望儿子像徐一样出类拔萃、仕途坦荡,取名林则徐。后林则徐官至一品,曾任湖广总督等,受命钦差大臣;他没收外国人鸦片于虎门销毁,成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第10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手机报短信互动平台:提供新闻线索、挑错或者提建议,发送至106585132。(免收信息费)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责任编辑:侯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