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全真教掌教祁志诚 ★“难得糊涂”郑板桥 ★酷爱足球的宋朝人 ★“小姐”有多重含义 北京西北郊的三山五园中,圆明园最为著名。这样一个集中外建筑之大成的园林在1860年的时候遭到焚毁。(详见第三帧) -----第2帧----- 10月9日 星期三农历癸巳年九月初五 【明日天气】 张家口:多云转晴 14℃~5℃ 西北风4-5级 宣化:多云转晴 14℃~3℃ 西北风4-5级 万全:多云转晴 14℃~5℃ 西北风4-5级 怀安:多云转晴 13℃~4℃ 西北风4-5级 阳原:多云转晴 14℃~5℃ 西北风4-5级 蔚县:多云转晴 14℃~4℃ 西北风4-5级 涿鹿:多云转晴 16℃~6℃ 西北风4-5级 怀来:多云转晴 15℃~5℃ 西北风4-5级 赤城:多云转晴 10℃~-2℃ 西北风4-5级 崇礼:多云转晴 9℃~-3℃ 西北风4-5级 沽源:多云转晴 9℃~-3℃ 西北风5-6级 康保:多云转晴 8℃~-2℃ 西北风5-6级 张北:多云转晴 9℃~-2℃ 西北风5-6级 尚义:多云转晴 10℃~-3℃ 西北风5-6级 -----第3帧----- 英军为何要烧圆明园 ------------ 英法联军在1860年10月到了圆明园,先是对圆明园进行了抢劫,接着放火把圆明园焚毁。这里有几个问题需要澄清。第一个问题,讲到圆明园的时候,很多人都认为:“1860年10月英法联军劫掠了圆明园等皇家园林”,这个说法没错。但是很多人接着讲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这是一种口误。抢劫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是英军,没有法军。法军在侵略中国问题上和英国人是一致的,但法国人认为,很快就可以同清政府签订条约,烧圆明园没有意义。 其次,英法联军对于圆明园的破坏是两次。第一次是在1860年的10月7日和8日,对圆明园进行抢劫,抢劫完以后他们就撤了。到了10月18日、19日,英军派了三批人烧圆明园。这次大规模的焚烧,大火持续了三天。 第三个问题,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破坏圆明园,这是我们很简单的一个说法,实际上他们破坏的绝不仅仅是一个圆明园。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北京西北郊皇家园林和私家园林,很多景点也被烧了,包括畅春园、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万寿山、玉泉山、香山。 英军焚毁圆明园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史学界有很多的说法,估计有10种以上。史学界占主流地位的说法是:“英法联军劫掠圆明园之后,他们为了掩盖劫掠圆明园的罪证,要销赃灭迹”,很多教科书里都这样讲。 但是这个说法经不起推敲。其实,英国人他们自己有一个非常清楚的说法。英军总帅格兰特说:“因为清政府对于所捕获的英人大半加以杀害,额尔金爵士和我都觉得必须对清帝加以严厉的责罚,并且留些报复的痕迹才行。”额尔金的私人秘书也讲:“彻底焚毁圆明园,不但可以留一不易泯灭、永久保存在人们脑海的痕迹,而且可以证明联军已经旗开得胜,耀武扬威地占领了北京。”英国人之所以要火烧圆明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要对清政府、对清朝皇帝进行最严厉的精神上的打击,使清政府彻底对外妥协、对外屈服,这是他们最根本的目的。 摘自《国家人文历史-文史大讲堂》 -----第4帧----- 全真教掌教祁志诚 ------------ 祁志诚(1219年-1293年),字信甫,号洞明子。金元时钧州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元史》有传。 在赤城县金阁山下有一座闻名遐迩的道观--崇真观,它的创建者就是“元门掌教”、“存神应化洞明真人”祁志诚。 祁志诚在赤城45年,含辛茹苦,至诚传教,而且也尽自己所能保护众生,救济众生,受到人们的拥戴。至元三十年(1293年)十一月,祁志诚怡然而逝,享年75岁。“远近吏民奔走会哭,从事服役者,日且千人。”祁志诚著《西云集》三卷传于世,其中有“闲把一瓢盛海月,常垂两袖舞天风”之句,足见其既为方外之人,也是饱学之士。(刘徙) -----第5帧----- 野战军会师张家口 ------------ 1948年12月平津战役中,人民解放军东北、华北两大野战军会师张家口前线。 -----第6帧----- “难得糊涂”郑板桥 ------------ 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一生可以分为“读书、教书”、卖画扬州、“中举人、进士”及宦游、作吏山东和再次卖画扬州五个阶段。 郑板桥生于1693年11月22日,卒于1765年1月22日,享年73岁;应科举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 著有《板桥全集》,手书刻之。所作卖画润格,传颂一时。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郑板桥一生画竹最多,次则兰、石,但也画松画菊,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 -----第7帧----- 酷爱足球的宋朝人 ------------ 北宋的足球比赛也叫蹴鞠,是一项很热门的体育运动。上至皇帝,下至平民,没有不对这项比赛不着迷的。 据《宋朝事实类苑》记载,为了很好地管理蹴鞠队伍,人们还组织成立了专门踢足球的群众社团“圆社”,社团的个人会员称作“圆友”。该社团阵容强大,人员众多,影响力不逊于今天的足球协会。当时的顺口溜是:不入圆社会,到老不风流。 在比赛机制和人数上,宋朝的蹴鞠也比较灵活,既有数百人一起参加的大型比赛,也有家庭式的几个人的小比赛。如果不是后来的金和蒙古摧毁了平民文化高度繁荣的大宋王朝,那么,今天的足球界格局是什么样子,真的很难说。 如此高水平的体育活动,自然少不了明星。纵观整个北宋,高水平的踢球者不乏其人,除了大名鼎鼎的高俅外,宋太祖赵匡胤、曾陷害过寇准的丁谓都是有名的高手。 -----第8帧----- “小姐”古有多重含义 ------------- “小姐”是现在礼仪交往中经常使用的词语,是对未婚女子的敬称。古装电视剧或电影中称呼未婚女子亦为“小姐”,让人以为古今用法并无差别。其实不然,此“小姐”非彼“小姐”,古今“小姐”的意思是不同的。 古代“小姐”具有多重含义,在不同时期所指不同。 宋元时期的“小姐”是对地位低下女子的称呼。“小姐”一词在宋代才见之于典籍,最早是指宫婢,后来亦指妓 女。这与现代敬称的用法大相径庭,和明清流行的“小姐”之意也不可同日而语。所以清代赵翼的《陔馀丛考》中提及“小姐”时说:“在宋时则闺阁女称小娘子,而小姐乃贱者之称耳。”这种称呼产生的原因可能与宋代的“小籍”一词有关,宋代妓 女皆需簿籍载录,故有“小籍”之称,后来读音转变便改叫“小姐”。“小姐”的此种用法,渗透到了我们的语言文化之中,以至现在“小姐”还具有此种特殊含义。 宋代以后,豪门大户家的女儿皆称“小姐”,隐含尊贵之意,尤其多见于官宦家庭。这种称呼源于何时已难以查考,宋代便有记载将岳飞的女儿叫做“银瓶小姐”。元杂剧中开始频繁使用“小姐”一词,如《西厢记》中小姐崔莺莺的形象至今深入人心。明清时期,“千金小姐”的形象经常出现于文学作品之中。明清小说中的“小姐”一般是指大家闺秀,最起码也是小家碧玉,并非人人皆可使用。 -----第9帧----- 左宗棠 ------------ 左宗棠,湖南湘阴人,少时屡试不第,倒插门给周家,后再参加科举,功名止于举人,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后左宗棠的幼 女和与两江总督陶澍的5岁儿子结成亲家,左宗棠转而从政,终成事业。他一生亲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率军收复新疆等事件。左宗棠于1884年9月5日病故福州,享年72岁。 -----第10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手机报短信互动平台:提供新闻线索、挑错或者提建议,发送至106585132。(免收信息费)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责任编辑:侯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