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元礼制设计者赵秉温 ★中华“赋圣”司马相如 ★为何称县官为“知县” ★杀害兄弟最多的皇帝 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五一、十一、除夕等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休息或者走亲访友的好日子。而且,随着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这些节日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很多人或许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在现在的社会中,节假日如此重要,那么在古代中国有没有节假日呢?如果有的话,又是怎样的情形?(详见第三帧) -----第2帧----- 【明日天气】张家口:多云 17℃~5℃ 东南风微风 宣化:多云 17℃~4℃ 东南风微风 万全:多云 17℃~5℃ 东南风微风 怀安:多云 17℃~4℃ 东南风微风 阳原:多云转阴 17℃~4℃ 东南风微风 蔚县:多云转阴 17℃~4℃ 东南风微风 涿鹿:多云 19℃~6℃ 东南风微风 怀来:多云 18℃~5℃ 东南风微风 赤城:多云 16℃~-1℃ 东南风微风 崇礼:多云 16℃~-1℃ 东南风微风 沽源:多云 15℃~0℃ 西南风3-4级 康保:多云 15℃~-1℃ 西南风3-4级 张北:多云 16℃~1℃ 西南风3-4级 尚义:多云 16℃~0℃ 西南风3-4级 -----第3帧----- 我国古代也有“黄金周” ------------ 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政府就在典章制度中明确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说政府工作人员,每工作四天就休息—天。政府的本意是,工作了四天也的确够辛苦的,那么第五天就放假让他们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吧。唐《初学记》解释得十分清楚:“休假亦曰休沐。汉律,吏五日得一休沐,言休息以洗沐也。”这些史料都足以说明西汉官吏每工作五天就休息一天。 这种做法一直延续到了隋唐。不过到了唐代,延续了数百年的每五日休一天变成了每十日休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后一天休息。这样,一年三十六旬可休三十六天。而且,相对于今天的请假,唐代请假要难得多。当时政府对于“旬休”规定颇为严格,凡三品以上官员,休假前要“告假”,假期满后要到衙门销假,是谓报到。否则,就要扣发一个月的俸禄,甚至罢官。 “旬休”制度在宋、元两代相以沿袭。宋朝时期,除这些常规假日外,法定的节假日更加丰富。据宋史笔记《文昌杂录》记载,元日(春节)、寒食、冬至各放假七日;天庆节(正月初三)、上元节、天圣节(皇帝母亲生日那天)、夏至、立春、人日、中和节、清明、七夕、末伏等也都放假。这样,一年的法定假日达到了七十四天,加上三十六天旬休日,共一百一十天,和现在的法定节假日总数非常接近。 清朝后期,休息制度开始发生了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人中国,他们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的制度。 可以说,节假日制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沿袭已久,源远流长。这可能与中国自古以来都是一个农业社会的因素有关--农民可以根据自己农事活动的闲忙和节气变化来适时安排自己的休息闲暇。而政府官员不能像农民那样随意规定自己何时休息--但又不能不休息。在这种情况下,休假制度诞生了。 摘自 《历史的另一张脸》 -----第4帧----- 元礼制设计者赵秉温 ---------- 赵秉温(1222年-1293年),字行直,元蔚州(今张家口蔚县)人。《元史》有传。赵秉温之父为武将出身,官至河南道提刑按察使,他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专门请金代进士冯巽亨教赵秉温学习。 也许正因为赵秉温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气质儒雅,学问深厚,还没有继位的忽必烈一见他就十分欣赏,命侍左右。而且安排他拜于书无所不读、于学无所不通、忽必烈的重要幕僚刘秉忠为师。忽必烈征大理、云南,伐宋,赵秉温也都随行。忽必烈称帝后,更委他以重任,令他和一个参知政事共同负责管理右三部,即兵、刑、工部事,这相当于让他掌握了副宰相的权力。 至元五年(1268年),两都建成。元世祖定都大都,赵秉温又投入到朝廷礼制的建设中,当时公卿都是有军功之臣,不讲究礼节,四方来朝贡的也各行其礼,所以礼制十分混乱。赵秉温奉命制定朝仪,他采用古代的礼制,又参考了金代的做法,并结合蒙古族的特点,制定了一套符合实际的朝仪。此举得到元世祖的赞赏,他下诏成立侍仪司,拜赵秉温为中顺大夫、礼部侍郎,专管侍仪事。 至元八年(1271年),元世祖生日时,开始实行这套朝议,以后元旦受朝贺、冬至进历日、册立皇后、皇太子、建国号、上徽号、宣大诏令、诸国来朝,都是延续着赵秉温制定的朝议。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赵秉温把这套礼仪写成《国朝集礼》一书,呈送给元世祖。至元三十年(1293年),赵秉温去世。(刘徙) -----第5帧----- 张家口的社会主 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 1948年12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华北军区司令部、政治部发布命令:成立张家口市军事管制委员会。12月25日,张家口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1月,张家口市委恢复。1952年11月,设立张家口专区,成立张家口地委、张家口专员公署。 新中国成立后,勤劳的张家口人民面对百废待兴的局面,迅速医治战争创作,恢复发展生产。期间不仅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同时完成了农业、手工业和工商业的社会主 义改造等,使张家口进入了社会主 义初期经济发展的“黄金时代”。图为工人同志以实干精神支援抗美援朝。牛志忠供稿 -----第6帧----- 中华“赋圣”司马相如 ------------ 司马相如(约公元前179年—前118年),字长卿,汉族,巴郡安汉县(今四川省南充市蓬安县)人,一说蜀郡(今四川成都)人。西汉大辞赋家。司马相如是中国文化史文学史上杰出的代表,是西汉盛世汉武帝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杰出的政治家。景帝时为武骑常侍,因病免。工辞赋,其代表作品为《子虚赋》。作品词藻富丽,结构宏大,使他成为汉赋的代表作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和“辞宗”。他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也广为流传。鲁迅的《汉文学史纲要》中还把二人放在一个专节里加以评述,指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 -----第7帧----- 【碎片】为什么称县官为“知县” ------------- 知县,作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源于唐,始于宋,定制于明,沿于清。 唐代某一职事暂由本机关或其他机关的官员掌理称为“知”,地方官偶有权知县令、知县事之称,是指本非县令而使之管县中之事。宋初委派朝臣出任地方长官,称为权知某府、权知某州事,权知某县事,简称知府、知州、知县,始定为正式官称。 所谓“知”,就是管理、主持的意思。知县就是管县,主持一县的政事。“知”解为管理、主持,古诗文中常常遇到。《左传》曰:“子产其将知政矣”,就是说子产将主持政事了。后世官职上加“知”字就是从这里开始。唐宋以后的知府、知州、知县,包括民 国时的县知事都是这个意思。宋、明、清常以某某人知某县事,称为知县事,简称知县。 -----第8帧----- 杀害兄弟最多的皇帝 ------------ 在中国历史上,兄弟相残的闹剧屡见不鲜。这些闹剧的发生地,多半是在有着高墙大院的皇宫里。而他们之所以不顾手足之情、争得你死我活,则完全是为了夺取帝王之位。例如,唐代初年,李世民在玄武门之变中杀掉长兄李建成与四弟李元吉,成为皇位继承人;清代前期,康熙诸子各显神通,在紫禁城展开了步步惊心的惨烈斗争……那么,谁是历史上杀害兄弟最多的皇帝呢? 翻阅史料,我们便会发现,有这样一个皇帝,从其即位当年到其去世前三年的12年里,竟然一共杀掉15个兄弟。这个皇帝,就是五代十国时期以猜忌和残暴著称的南汉中宗刘晟。 刘晟一共有18个兄弟。其中,大哥邕王刘耀枢、二哥康王刘龟图因病早逝,九弟万王刘洪操在与交州吴氏的战争中牺牲。从南汉应乾元年(943年,同年冬,改元为乾和)到南汉乾和十三年(955年),刘晟将其余的15个兄弟尽数杀害。整个中国历史上,怕是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刘晟这样不顾手足之情残rěn地杀害如此多兄弟的皇帝了。 摘自《文史天地》 -----第9帧----- 林语堂 ------------ 林语堂,18 95年10月10日生于福建漳州一个牧师家庭,17岁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林语堂深爱着同窗的妹妹陈锦端,可陈家看不上这个牧师的儿子,林语堂后被鼓浪屿富家小姐廖翠凤追求,于24岁结婚。婚后,林语堂破釜沉舟烧掉结婚证,带着廖翠凤和她十万嫁妆赴美留学;学成归国任教,1948年赴美,后定居台湾。 -----第10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手机报短信互动平台:提供新闻线索、挑错或者提建议,发送至106585132。(免收信息费)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责任编辑:侯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