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英勇善战的元将石高山 ★才德兼备的良相房玄龄 ★“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 ★慈禧祝寿都与割地有关 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率一支庞大的驼队来中国的罗布泊地区考察时,无意间发现了一个古国遗址,并在遗址上获取了大批汉魏古钱、一枚罗马钱币、一枚于阗钱币、各类精美的丝织品、颇具中亚希腊化艺术风格的雕花建筑构件。根据赫定带回的卢文德国语言学家研究后确认:这片废墟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后又销声匿迹的楼兰!(详见第三帧) -----第2帧----- 10月23日 星期三农历癸巳年九月十九 (今日霜降) 【明日天气】 张家口:多云 11℃~-3℃ 西北风4-5级 宣化:多云 11℃~-4℃ 西北风4-5级 万全:多云 11℃~-3℃ 西北风4-5级 怀安:多云 10℃~-4℃ 西北风4-5级 阳原:多云 11℃~-3℃ 西北风4-5级 蔚县:多云 11℃~-3℃ 西北风4-5级 涿鹿:多云 13℃~0℃ 西北风4-5级 怀来:多云 12℃~-1℃ 西北风4-5级 赤城:多云 8℃~-6℃ 西北风4-5级 崇礼:多云 6℃~-7℃ 西北风4-5级 沽源:多云 2℃~-10℃ 西北风5-6级 康保:多云 2℃~-10℃ 西北风5-6级 张北:多云 3℃~-8℃ 西北风5-6级 尚义:多云 3℃~-9℃ 西北风5-6级 ★2014年《张家口晚报》开始征订了,征订热线:2051990,168元/年。 -----第3帧----- 谁把楼兰变成沙漠废墟 ------------ 楼兰是中国古代西部的一个小国,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它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是扼丝绸之路的要冲。 根据《史记》的描述,楼兰人在公元前3世纪时建立了自己的国家。楼兰在西汉时有居民14000多人,士兵将近3000人。西汉王朝衰落之后,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楼兰衰亡?内力的损耗还是不可抵御的外力的侵袭?楼兰的子民去向了何方? 有人认为是交通路线以及水系的变化导致了楼兰的衰亡。西汉时丝路出玉门关,北道一路经过车师,一路经过楼兰。经楼兰之路最为便捷,但是沿途缺水草,多风沙,然而车师靠近匈奴,受匈奴侵扰,动荡不稳。 因此,楼兰成为西域交通重要枢纽,担负着“负水担粮,送迎汉使”的重任。交通地位的确立带来了楼兰的繁荣。但是随着高昌局势的稳定,中央政府在高昌建立了稳定的统治,成为西域的门户。经过高昌的天山南麓道路逐渐代替了经过楼兰的道路。道路的变化,使楼兰渐渐丧失了中西交通中继站的地位。 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对环境的破坏也就加大了,对水资源的利用范围也越来越大,河水资源日见短缺。楼兰古城地处孔雀河下游,必然最先受到影响。在沙漠地带,水就是生命线,一旦失去了水资源,绿洲就必然衰亡。 与此针锋相对的一种说法是,楼兰毁于洪水。在楼兰有一种墓葬形制被称为“太阳墓”。太阳墓的盛行,大量树木被砍伐,使楼兰人在不知不觉中埋葬了自己的家园。过度的采伐使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致使水土流失淤积河道、湖泊,河床抬高、湖深淤浅。而楼兰古城建在高地平台上部,城外被水环绕。楼兰城的毁灭可能是当时某一段时期里罗布泊抬升湖水,导致水位上涨,向西蔓延楼兰城,同时楼兰城及周边地壳下沉,孔雀河与塔里木河等河流下游注入到楼兰城致使楼兰古城毁灭。摘自《不可不知的中国5000年历史悬案》 -----第4帧----- 英勇善战的元将石高山 ------------ 石高山(1227年-1303年),蒙古族,元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人。《元史》有传。 石高山的父亲忽鲁虎,以侍卫军的身份追随元太祖成吉思汗平定中原,后元太宗窝阔台赐封他东昌、广平40余户,于是全家迁居到广平一带。 中统四年(1263年),石高山被授任管军总管,镇守息州。他军令严肃,敌寇不敢前来侵扰,任职四年间,边境安定,朝廷赐金符予以嘉奖。至元八年(1271年),石高山追随元世祖忽必烈取光州,克枣阳,进攻襄樊,皆有军功。至元十年(1273年),他随从阿术攻取淮上地区。次年,追随忽必烈下江南,以军功升任显武将军。 至元十六年(1279年),朝廷任命石高山会同忽都鲁一起统领三卫军戍守和林。他命令军士在当地屯田来保证军队粮饷,一年到头日用所需不缺。乃颜叛乱,石高山督战有功,被赏赐三珠虎符,担任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守卫东宫。 大德七年(1303年),石高山在家中去世,终年76岁。(刘徙) -----第5帧----- 欢送知青上山下乡 ------------ 张家口市首批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奔赴农村。图为欢送时的情景。 -----第6帧----- 才德兼备的良相房玄龄 ------------- 房玄龄是齐州淄县(今山东省临淄县)人,自幼聪颍好学,由于出身名门世家,因此有很多机会博览史书,父亲房彦谦是著名的学者,深受人敬重,启蒙时的房玄龄已读遍了史、子、集,在父亲严格的调教下,不但能写一手漂亮的好字,洋洋洒洒的长篇理论也难不倒他,同时也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成为一个才德兼备的年轻人。 房玄龄很早就听说秦王李世民的大名,心里十分仰慕,后来李世民率兵来到他的家乡,于是房玄龄逢此良机,便到李世民驻扎的军营来拜会,两人一见如故,不久便被任命为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 贞观三年,太宗任房玄龄为太子少师,但被房玄龄谦辞了,太宗只好改任他为太子詹事,兼礼部尚书,次年又改封为魏国公,并兼修国史。 这时房玄龄已是高 官厚禄,总管百司,但他依然处事谨慎,不分昼夜的处理公文,处事态度相当通达,更重要的是用人完全根据能力,不问出身卑贱或尊贵。于是贞观盛世很快的展现了无比的生机,百姓皆称玄龄为“良相”。 贞观二十三年,房玄龄辅佐李世民已有三十一年了,年岁甚高,旧疾复发,病势很严重,太宗闻讯立刻前去探视,房玄龄在病中仍不忘劝谏太宗要留心国家财力耗损的严重性。房玄龄在这一年寿终正寝,享年七十岁。 房玄龄死后,太宗废朝三日,以示悼念,并册赠他为太尉,并州都督,谥文昭,陪葬在昭陵旁,以显扬他一生对唐朝的贡献。 -----第7帧----- 【碎片】“有眼不识泰山”的来历 ------------- 这条成语中提到的泰山,并不是指山东省境内的那座名山,而是我国古代的一位著名竹匠。 据传说,我国春秋时代著名的木匠鲁班,曾经招收一批徒弟。鲁班十分珍视自己的声誉,每隔一段时间,就要从徒弟中淘汰个别“不成器”的人。鲁班徒弟中有个叫泰山的年轻人,看上去不稂不莠,技艺长进不大,为了维护班门的声誉,鲁班毅然辞掉了泰山。 事隔数年,一次鲁班率徒闲逛集市,突然发现货摊上摆着许多做工讲究的竹制家具,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顾客争相抢购。爱才的鲁班很想结识一下这位竹器高手,便向人打听。人们告诉他,是鲁班大师的徒弟,赫赫有名的泰山所作。 鲁班大吃一惊,想起当初错辞泰山,感到后悔莫及,长叹一声:“唉!我真是有眼不识泰山,这眼睛留着还有什么用呢?”说完,当即把自己的左眼挖掉了…… 从此,鲁班就使用一只眼干活了,再也不嫉妒保守,把自己的技艺悉数传授给后代。后来的木匠为纪念他,在检查木条直、曲的时候,总是把一只眼闭起来,只用一只眼看,据说也是为了这个道理。 -----第8帧----- 慈禧祝寿都与割地有关 ------------- 慈禧生前每次祝寿都与割地有关。50岁生日,爆发中法战争;60岁时,甲午战争爆发;70岁时,东北三省处境危险。章太炎写对联讽刺:今日到南苑,明日到北海,何日再到古长安?叹黎民膏血全枯,只为一人歌有庆;五十割琉球,六十割台湾,而今又割东三省!痛赤县邦圻益蹙,每逢万寿祝疆无。 -----第9帧----- 粘杆处 ------------ 雍正即位后,为了巩固专 制统治,在内务府之下设立了“粘杆处”,表面上是伺候皇室玩耍的服务机关,实则是一个特务组织,小说中的“血滴子”大约就指粘杆处的这些人。 -----第10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手机报短信互动平台:提供新闻线索、挑错或者提建议,发送至106585132。(免收信息费)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责任编辑:侯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