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 ★蔚县宋家庄古村落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商鞅如何使秦变强 日本东海岸发生的大地震虽然给日本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但从相关报道来看,灾民情绪倒也稳定,表情上未有太多惊慌与悲伤,日本媒体的报道也比较客观、公正,不煽情。而88年前,对于日本关东大地震的有些记载却非常悲惨--惨号奔泣,死尸之血肉横野……(详见第三帧) -----第2帧----- 11月6日 星期三农历癸巳年十月初四 【明日天气】 张家口:晴 9℃~-1℃ 东南风微风 宣化:晴 10℃~-3℃ 东南风微风 万全:晴 9℃~-2℃ 东南风微风 怀安:晴 9℃~-2℃ 东南风微风 阳原:晴 10℃~-1℃ 东南风微风 蔚县:晴 10℃~-2℃ 东南风微风 涿鹿:晴 11℃~0℃ 东南风微风 怀来:晴 10℃~0℃ 东南风微风 赤城:晴 10℃~-5℃ 东南风微风 崇礼:晴 7℃~-6℃ 东南风微风 沽源:晴 5℃~-7℃ 西南风3-4级 康保:晴 5℃~-8℃ 西南风3-4级 张北:晴 6℃~-6℃ 西南风3-4级 尚义:晴 6℃~-7℃ 西南风3-4级 -----第3帧----- 世界上最大的火灾地震 ------------ 1923年9月1日11时58分,从相模湾浅海底掀起的大地震,震动了日本关东一带并殃及全国,地动山摇引发了火灾、海啸和泥石流,把东京、横滨变成了一片火海,东京、神奈川、千叶、静冈、山梨、茨城,灾民达340多万人。史称“毁灭1府6县的关东大震灾”,震级当时定为7.9级。 从老照片中可以看到,东京城里林立的楼房已不复存在,变成了废墟,街道两旁千疮百孔。警视厅被大火包围像是到了“世界末日”。烟尘蔽日的神奈川港,被夷为平地,像是一座死城,往日的繁忙只剩下一片死寂。扭断的法恩寺桥下,河面塞满了灾后的垃圾,还有可怕的尸体,一个仰面的男子表情痛苦,旁边一个女子半卧靠在他的身边,一只手还搭在男子身上。 据说发生地震当天,突然从空中地底传来人世间从未听过的令人心悸的“嘎嘎嘎”声响,紧接着大地上下抖动左右摇晃,发狂似地把人们掀翻在地抛向空中,把一排排房屋摇晃震破、墙倒顶塌……地震形成的海啸掀起了滔天巨浪,高速摧毁了东京、横滨和横须贺的所有港湾、码头和船舶……山区塌方汇成泥石流,又冲向铁路埋葬了行驶的火车。 时值中午,家家户户炉火正旺,却被一下子震破了许多煤气管道。煤气遇火即燃,很快引着了传统的木结构房屋,顿时把城市变成了一片火海。灾民们只好逃向水边、海滩,可是又躲不过海边的油库爆炸,水面的石油引燃,插上翅膀也飞不出那熊熊的火焰山。东京城85%的房屋毁于一旦,横滨96%的房屋被夷为废墟,死亡和失踪者超过14万人,负伤者超过20万人,许多人被烧死烧伤;“关东大震灾”后来被称为“世界最大火灾的地震”。 -----第4帧----- 元代书法家鲜于枢 ---------- 鲜于枢(1246年-1302年),字伯机,号困学山民,寄直老人。祖籍金代德兴府(今张家口涿鹿县),生于汴梁(今河南开封)。《新元史》有传。 鲜于枢有北方人的慷慨、豪气,身材魁梧,胡须浓重,朋友们称其为“髯公”。元世祖至元二年(1265年)以后,鲜于枢先后辗转于汴梁、扬州、杭州、金华等地,担任一些中下级官职,很不顺利。曾三次去官或遭贬。37岁后定居杭州,于西湖虎林筑困学斋。元成宗大德六年(1302年)被授予太常寺典簿,未及到任,逝于钱塘,年仅57岁。 由于一生官位都不高,常赋闲家中,鲜于枢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才能,他除具书法专长外,更是一位文学家,写下了许多诗词。他还能作曲,弹得一手好琴,而且精通文物鉴定。正因为有广泛的艺术修养,且将之融合到书法中,鲜于枢方成为书法大家。 传世的鲜于枢墨迹有40多件,分楷书、行书、草书三大类,艺术成就以草书为最。代表作有《老子道德经卷上》、《苏轼海棠诗卷》、《韩愈进学解卷》、《论草书帖》等。(刘徙) -----第5帧----- 蔚县宋家庄古村落 ----------- 据专家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宋家庄一带就有人类栖居;北魏建村立寨,隋唐以后这里已是十里一堡、五里一庄的繁华之地。据《蔚县志》记载,宋家庄古堡长168米、宽166米,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公元1372年),坐落在蔚县盆地的南北通商大道上。来往商旅的昼夜穿梭,既给这里的人们带来生活所需,又带来物质和精神文明。虽说地处偏远,当时却客栈、茶楼、店铺、书场一应俱全。昔日的古庙古屋历经600多个春秋的风刀霜剑,虽在残损的坍塌,古韵风貌依然当年。 -----第6帧----- 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 诸葛亮字孔明、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琅邪阳都人、身长有八尺、气宇轩昂、人称“卧龙”,隐居于隆中,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年青书生。在三国演义里,他不但能呼风唤雨,又深谙奇门遁甲,刘备三顾茅庐,好不容易的请出这位“卧龙”之称的奇士高人,也是一连串高潮迭起故事的开端。 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三气周瑜、借东风、七擒孟获、空城计、木牛流马、吓退司马懿等等,许多精彩的故事说明了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的智者,而他却心甘情愿的在白帝城答应了刘备托孤终生之责至死方休呢? 孔明二十七岁就开始为刘备策划定计,因为他有感于刘备的知遇之恩,而为蜀汉尽一份心,至辅佐刘禅北伐曹魏,而蜀汉在诸葛亮劬心劳力,衣不解带的治理下,展现出无比的蓬勃朝气。 也许是天命所定,在长期的体力透之下,孔明身体日渐衰弱,而伐魏大业的希望却一天比一天渺茫,不禁更加忧心,在这心力交瘁的情形下,诸葛孔明终难逃病魔之掌,病逝于秋风萧瑟的五丈原上,享年五十四岁。 孔明死后受封为武乡侯,尽管长江淘尽诸多英雄人物的雄心壮志,然而他的忠义气节将一代复一代,伴随着滚滚江水,永远为后人所传唱。 -----第7帧----- 【碎片】为何用“桃李”来代称学生 ------------- 人们常用“桃李满门、桃李满天下”来赞美老师培育了众多的学生。“桃李”,指的就是学生。用桃李指代学生,在古籍中也有很多记载。 那么,为何用“桃李”来代称学生呢? 原来,“桃李”一词典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这里记载了一段故事。 战国时代,魏文侯在位时有个臣子叫子质,曾经为官,因罪而向北逃亡。在北方,他遇到了简主,并向简主说:“从今以后,我不再栽培人才了。”简主问他:“这是为什么呢?”子质说:“大堂上有半数的士人是我栽培的,朝廷上有半数的大夫是我栽培的,边境的戍边军官有半数也是我栽培的。可是,我曾经栽培的人要么说我的坏话,要么落井下石。所以我再也不栽培人才了。” 简主说:你错了。如果春天种的是桃树、李树,夏天就可以在树荫下乘凉,秋天就可以采食它们的果实。但如果春天种的是蒺藜,夏天不但不能采它的叶子,到秋天还会长出刺来。从种树来看,问题出在你所栽培的人身上。现在你所栽培的人,都不是正直的人。所以,君子要先有选择,然后再栽培他们。” 后来,人们就把“桃李”用来比喻老师所培养的优秀人才,并逐渐也把所栽培的后辈、门生都称为“桃李”。久而久之,“桃李”也就成为学生的代称。 -----第8帧----- 商鞅如何使秦变强 ------------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重用商鞅,开始变法。 在战国七雄中,秦国是最弱的,别的诸侯国都瞧不起它,“六国卑秦,不与之盟”,不愿意和秦国结盟。 可是,经过商鞅的两次变法,秦国“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商鞅到底用什么良策,使弱小无助的秦国变得如此强大呢? 第一,取信于民,诚信待民。 为了取信于民,商鞅告示把一根木条扛到指定地点,重赏十两黄金,结果没人敢做。商鞅又告示说给五十两黄金,有人就扛了那根木条,结果真的得了五十两黄金。 第二,确立土地私有制。 在变法条款中,允许人们开荒,谁开的荒地就属于谁,除了交纳一些税收外,想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想卖掉也可以。这是确保全民就业的举措。 农民拥有了自己的土地,就会在土地上辛勤劳作,努力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相应地,政府的收入就会增加,国家就会强盛。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版图不断向四围扩张,就是因为政府能够确保农民对土地的私有权,广大的民众不断开荒置田,然后在上面劳作,在事实上扩大了疆土。 -----第9帧----- 民 国最牛钉子户 ------------ 1928年,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想在溪口扩建老宅,左邻右舍纷纷搬走,但是千层饼店的周顺房拒绝。他说:“瑞元当皇帝了,他让我搬,我不得不搬,但让他自己来通知我。”有关部门将此事迅速上报,蒋只好苦笑说:迁不迁由他去吧。周顺房饼店至今还嵌在蒋的老宅丰镐房中,此为风水之大忌。 -----第10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责任编辑:侯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