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镇守边关四十年的杨洪 ★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中华“药圣”---李时珍 ★“奴才”不是想当就能当 不知不觉又到了供暖季。前些年北京胡同四合院里都进行了煤改电,告别了蜂窝煤生炉子的日子,为了城市环保都变成了无烟供暖。其实,无烟供暖早在几百年前的紫禁城里就实现了。(详见第三帧) -----第2帧----- 11月27日 星期三农历癸巳年十月廿五 【明日天气】 张家口:晴 -1℃~-10℃ 西北风4-5级转3-4级 宣化:晴 -1℃~-11℃ 西北风4-5级转3-4级 万全:晴 -1℃~-11℃ 西北风4-5级转3-4级 怀安:晴 -2℃~-11℃ 西北风4-5级转3-4级 阳原:晴 -1℃~-11℃ 西北风4-5级转3-4级 蔚县:晴 -3℃~-11℃ 西北风4-5级转3-4级 涿鹿:晴 0℃~-7℃ 西北风4-5级转3-4级 怀来:晴 0℃~-8℃ 西北风4-5级转3-4级 赤城:晴 -3℃~-14℃ 西北风4-5级转3-4级 崇礼:晴 -5℃~-18℃ 西北风4-5级转3-4级 沽源:晴 -10℃~-20℃ 西北风5-6级转4-5级 康保:晴 -10℃~-20℃ 西北风5-6级转4-5级 张北:晴 -7℃~-17℃ 西北风5-6级转4-5级 尚义:晴 -7℃~-18℃ 西北风5-6级转4-5级 -----第3帧----- 紫禁城清时已用无烟供暖 ------------ 冬天,皇帝一家老小猫在紫禁城里过冬。如果你到故宫参观、游览过,你可能注意到这样一个细节:无论是书房、卧室还是会议室,都看不见取暖设备的踪影。其实,那时的取暖设备已经相当先进了,就藏在屋内暖阁的墙里。 所谓暖阁,指的就是大殿里的套间。这些暖阁的墙都是空心的夹墙。在脚下的地砖下面,挖出了“火道”,一直通到屋外廊子底下一个3尺多深的炉子。一到冬天,炉子生火,热气就会源源不断顺着火道和夹墙温暖整间大殿。说白了,这就相当于今天许多家庭里安装的地暖供热设备。 当时,专供皇家木炭的地方就在今天北京西城区西四北大街路东一个叫大红罗厂的地方。更准确地说,这里是皇家木炭的包装厂兼库房。每年入冬之前,大红罗厂都要从外地十几家炭厂收集木炭。那时,皇家的御用木炭都是用河北易州的上好硬木烧出来的。昂贵的硬木烧出来的木炭,真是“气暖而耐久,灰白而不爆”,烧的时间长还环保不冒烟。 等到快要入冬的时候,大红罗厂把收集上来的木炭经过层层筛选,把奇形怪状的择出去,剩下的锯成一尺长三寸粗的标准碳段,然后封筐运到紫禁城里。 不过,这在现代人看来不知道提前了多少年的低碳无烟供暖,对于当时的皇帝来说,并不是完全考虑空气污染烟熏火燎的,更害怕的是烧火生烟熏黑了房子。 -----第4帧----- 镇守边关四十年的杨洪 ------------ 杨洪(1381年-1451年),字宗道,江苏六合人。《明史》有传。 杨洪出身于将门世家,其远祖是北宋名将杨业,世代多为朝廷倚重的战将,其家也随军辗转定居于六合县。他的祖父杨政在明朝初年的征战中立下军功,被提升为汉中百户。他的父亲在一次战斗中,战死在安徽灵璧县。年轻的杨洪为父报仇,从了军,参加到随明成祖北征的行列。 永乐七年(1409年),28岁的杨洪奉诏出任开平卫百户之职,次年,率部随永乐皇帝北征,在斡难河的战斗中,他单人独骑杀入敌阵,俘获了很多人马,被晋封为千户。宣德四年(1429年)开始,率领200精锐铁骑,常年巡守边塞。英宗即位以后,因为杨洪足智多谋、屡建奇功而加以重用,在12年中,九度升迁,历任游击将军、都指挥佥事、副都督佥事、都指挥同知、右参将、都指挥使、都督同知、左都督、总兵等官职。 由于北方战事不断,边防不稳,景泰二年(1451年)五月,已经70岁高龄的杨洪又挂镇朔将军印,统兵复镇宣府。这年冬天,杨洪因年迈体弱、身患重病,屡治不愈,景帝派御医临视,又接回京城医治。不久,终因年事已高,不治而逝于京师。先葬于北京西山,后人遵其遗嘱迁至赤城城南其母亲的原葬墓地,保存至今。朝廷追赠他为颖国公,谥号武襄。 杨洪戍边期间,重文兴学,创建了开平卫学、云州、马营、龙门所社等,使百姓将士有书可读。他的故事在塞外各地民间广为流传,500多年后的今天,人们对他的事迹依然是耳熟能详。(刘徙) -----第5帧----- 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 1968年5月30日,张家口市热烈欢送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大会在市五一广 场召开。 -----第6帧----- 中华“药圣”--李时珍 ------------ 李时珍,字东璧,生于公元1518年(明武宗正德十三年),卒于公元1593年(即明神宗万历二十一年),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明代蕲州瓦硝坝(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人。他是中国古代乃至世界伟大的医药学家,着有药物学名著《本草纲目》一书。 《本草纲目》作为一部药物学巨著,不仅为中国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世界医药学、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学、化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草纲目》共记载矿物性药物276种,记载动物性药物445种,记载植物1,094种。李时珍在书中力求按照植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和性能等自然属性来对植物加以分类,这种分类方法系统、明确,到现在仍然有参考价值。 李时珍一生著述很多,除《本草纲目》外,他对脉学、针灸学和中医理论也作了深入的研究,着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流传于世,受到后世医家的重视。而他着的《五脏图论》、《频湖医案》、《集简方》、《三焦客难命门考》、《白花蛇传》等医着却不幸失传了。 -----第7帧----- “溜须”一词的由来 ------------ “溜须”是一个俗语,通常与“拍马”连用,是迎合、奉承、献媚的意思,这两个词可谓“臭味相投”。说起“溜须”的来历,还有一段故事呢。 宋朝时期,曾任丞相的寇准为官忠烈,为人正直,既不附炎趋势,又不挟私欺下,成为历史上的一代名相。其墓位于巩义市芝田镇。 宋真宗时,寇准为丞相,丁谓为参知政事。寇准经常称赞说,丁谓是个很有才干的人。其他大臣就提醒寇准:丁谓不是个好人。寇准却坦率地回答:如果只说丁谓的能力,恐怕没有人能比得上。丁谓得到寇准的称赞,非常得意,以为寇准很欣赏自己,就千方百计去讨好寇准。一次大臣们在朝中宴会,寇准喝汤的时候,没注意汤汁沾在了胡须上。丁谓正巧看见,赶紧过来替寇准擦,寇准毫不领情地说:“参政国之大臣,乃为官长拂须邪。”意思是说,你身为国家大臣,不是来替我擦胡须的。 “溜须”一词由此而来。 -----第8帧----- “奴才”不是想当就能当 ---------- “奴才”一词虽含鄙意,却在清朝典章制度上有着一个特殊的位置。清朝规定,给皇帝上奏章,如果是满臣,便要自称“奴才”,如果是汉臣,则要自称“臣”。满臣自称“奴才”,不仅表示自己是皇帝的臣子,更表示自己是皇帝的家奴;而汉臣则没有这种关系,也就不能称“奴才”。 -----第9帧----- 丁汝昌 ------------ 丁汝昌,1836年11月18日生于安徽庐江县,家境贫穷,只读过三年私塾,十岁即失学,18岁那年太平军攻克庐江,丁汝昌参加太平军,在安庆被湘军围困,丁汝昌又投降湘军。后被同乡的李鸿章看中,任北洋水师提督。18 95年因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被“籍没家产”,不许下葬;直至1912年才归葬于安徽无为县小鸡山。 -----第10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责任编辑:侯志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