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帧-----

【导读】
★明武宗的宠臣--江彬
★孙中山视察京张铁路
★廉洁勤政清官狄仁杰
★“公主”称号的由来

雾霾、沙尘……两 会期间,环境保护绝对是大家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其实,环保是中国古人一直很重视的问题,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局)”便诞生于中国,那么古人是怎么搞环保的?(详见第三帧)

-----第2帧-----

12月4日 星期三
农历癸巳年十一月初二

【明日天气】
张家口:晴
4℃~-8℃ 西北风3-4级
宣化:晴
3℃~-11℃ 西北风3-4级
万全:晴
3℃~-8℃ 西北风3-4级
怀安:晴
3℃~-9℃ 西北风3-4级
阳原:晴
3℃~-10℃ 西北风3-4级
蔚县:晴
4℃~-11℃ 西北风3-4级
涿鹿:晴
4℃~-6℃ 西北风3-4级
怀来:晴
4℃~-6℃ 西北风3-4级
赤城:晴
2℃~-13℃ 西北风3-4级
崇礼:晴
1℃~-15℃ 西北风3-4级
沽源:晴
-2℃~-17℃ 西北风4-5级
康保:晴
-3℃~-17℃ 西北风4-5级
张北:晴
-1℃~-15℃ 西北风4-5级
尚义:晴
-1℃~-17℃ 西北风4-5级

-----第3帧-----

【史海探秘】
中国古代怎么搞环保
------------
◆世界上最早的 “环保治国”理念
在古代早期,保护环境被提到政治高度。战国时期赵国著名思想家荀子,便提出了“环保治国”理念。《荀子》一书中第九篇《王制》,专门谈如何做国家领导人,大概意思是,在草木开花结果的时候,不能砍伐山林,践踏和破坏草木的生长。荀子把这种环保要求,称为“圣王之制也”。

比荀子早约四百年的齐国上卿管仲便是位环保专家,在任时倡导环保治国,称“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为天下王。”此话见于《管子-地数》。

◆世界上最早“环保部”
古代管环保的部门,名称自然不叫“环保部”。据清黄本骥编纂《历代职官表》,中国古代早期的环保部叫“虞”,“虞”,既是机构名,又是官衔名,其很大一部分职能与今天的环保部相同,但所管理范围更大,山、林、川、泽的保护与治理,都是“虞”的职责。

舜所设九部委中就有环保部--“虞”。虞的编制不小,第一任虞官名叫伯益。《尚书-尧典》中记录了舜认命伯益做“环保部长”的事。国内有环保学者认为,舜所设的“虞”,是世界上最早的“环保部”,伯益是最早的“环保部长”。

◆世界上最早的“环保立法”
中国古代的环保立法,可以追溯到上古夏代大禹执政时期。《逸周书-大聚篇》记载,大禹在任时曾颁发了一条禁令:“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长。夏三月,川泽不入纲罟,以成鱼鳖之长。”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秦国出现了真正意义的“环保条款”。秦国这“环保条款”,发现于1975年12月。当时在湖北省云梦县城关睡虎地11号秦墓中,出土了一批秦简,其中一部分竹简上记录的是秦国的法律,后整理出了《秦律十八种》。“环保条款”记录在其中的《田律》上,这部法律因此被看成是中国最早的“环保法”。

《田律》中,除了前代规定的春季不准乱砍乱伐外,还有多条环保规定。其中有两条很新鲜,一是,规定不得堵塞河道;二是,不是夏季不准焚烧草木灰当肥料,这一条,就今天来说,对保护大气很有作用,可以避免大气污染,减轻雾霾天气。

-----第4帧-----

【张垣人物志】
明武宗的宠臣--江彬
----------
江彬(-1521年),字文宜,明代宣府前卫(今张家口宣化)人。《明史》有传。

明朝武宗时期,对宦官佞臣宠信有加,致使朝政混乱。先是大宦官刘瑾专权,刘瑾被诛后,又出现了江彬专权的局面。

江彬狡诈机警,善于献媚,得到武宗欣赏后,被武宗提升为左都督,赐姓朱,留在身边。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江彬在武宗面前盛赞边军骁勇,请求与京军互调操练。大臣们纷纷上疏阻止,但武宗完全听信江彬,下令立即调辽东、宣府、大同、延绥四镇军士入京,号称“外四家军”,由江彬统辖。

江彬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千方百计讨好武宗,多次诱使武宗出巡作乐。正德十四年(1519年),武宗北巡数千里回到北京,还不满足,又借宁王朱宸濠叛乱想要南巡亲征。大臣百余人跪求劝阻。江彬故意激怒武宗,致使百余人全部下狱。八月,武宗与江彬等率兵从北京出发。途中,获悉朱宸濠被王守仁擒获,但武宗为了畅游江南,竟压着捷报,秘而不宣。直到次年闰八月,在南京举行“受俘仪式”后,才不得已北还。回师途中,武宗打鱼取乐,落水染病,回京后病情恶化,于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去世,年仅31岁。

武宗一死,江彬没了靠山。皇太后张氏、内阁首辅杨廷和,利用颁布遗诏作出了一系列矫弊反正的决定。乘江彬入宫觐见太后之机,立即逮捕了他。随后从其家中抄出黄金70柜,白银2200柜,其他珍宝无数。世宗即位后,江彬即被处以磔刑。(刘徙)

-----第5帧-----

【张垣记忆】
孙中山视察京张铁路
-----------
中国自办京张铁路的消息传出之后,外国人讽刺说建造这条铁路的中国工程师恐怕还未出世。詹天佑勇敢地担当起总工程师的艰巨任务,勉励工程人员为国争光,他跟铁路员工一起,克服资金不足、机器短缺、技术力量薄弱等困难,出色地完成居庸关和八达岭两处艰难的隧道工程,设计出人字形路轨。京张铁路1905年9月动工,1909年8月建成,比预计工程提前2年,经费结余白银28万两,全部费用只有外国承包商索取价的五分之一,可谓花钱少,质量好,完工快。京张铁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工程技术界的光荣,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一个胜利。图为1912年9月6日,孙中山视察詹天佑设计修建的京张铁路时,与欢迎者在张家口车站月台上合影。

-----第6帧-----

【历史人物】
廉洁勤政清官狄仁杰
------------
狄仁杰(630-700年),字怀英,汉族,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南郊区)人,唐-武周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曾担任国家最高司法职务掌管刑法的大理丞,判决了大量的积压案件,以不畏权贵著称。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知人善任,可谓推动唐朝走向繁荣的重要功臣之一。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是我国历史上以廉洁勤政著称的清官。死后埋葬于神都-洛阳东郊白马寺。

-----第7帧-----

【碎片】
“公主”称号的由来
-------------
《春秋公羊传》说:“天子嫁女乎诸侯,必使诸侯同姓者主之。”意思是,周天子把女儿嫁给诸侯,自己是不主婚的,而是请和自己同姓的诸侯作为长辈主婚。诸侯的最高爵位是“公”,故而天子女儿就有了个称号--公主。

在先秦时代,可被称为公主的并不限于天子的女儿。《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说:“公叔为相,尚(迎娶公主叫“尚”)魏公主。”可见,诸侯之女也称公主。先秦诸侯女儿也称“君主”,如《史记-六国年表》说:秦“初以君主妻河”。《索隐》解释说:“君主,犹公主也。”

到了汉代,大一统的封建王朝建立了,称谓之间的等级观念也就更严格了。公主成了皇帝女儿的专用词;诸王之女改称翁主。

唐代进一步规定: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等,享受正一品待遇。“皇太子之女封郡主,视从一品。王之女封县主,视正二品。”这套制度以后变化不大。

但在北宋时,曾出现两个例外:一是北宋初年,皇帝为表彰开国元勋赵普和高怀德,特封赵女为郡主,高女为县主;二是徽宗时期,一度改公主为“帝姬”,郡主为“宗姬”,县主为“族姬”。

清代又有不同,凡皇后所生,称“固伦公主”,妃嫔所生,称“和硕公主”。“固伦”、“和硕”是满语,前者的意思是“国、至尊”,后者的意思是“一方”。

-----第8帧-----

【历史趣闻】
皇帝订婚给多少彩礼
------------
为了娶媳妇,皇帝也要给老丈人家送彩礼。

皇帝的彩礼当然不会与民间一样,亲自去送,而会选择身边人临时做“执事官”当使者,一般是由相当地位的官员担任。礼送到时要宣读“纳彩制书”。

皇帝的彩礼对皇帝的老丈人来说,是一份真正的厚礼。如在汉代,仅黄金要送万斤以上。东汉桓帝刘志娶权臣梁冀的闺女时,照着孝惠皇帝纳后的例子办,礼金翻了一倍。

实际上,在完成“六礼”的每一个过程中,皇帝家都要送彩礼。如在清帝婚仪之“大征”时,要送黄金二百两、白银一万两,金茶器一具,银茶器二具,银盆二具,各色缎千匹、全副鞍辔文马二十匹。

可见,皇帝即便想多结几次婚,也不是那么随便的,要花大价钱的。

-----第9帧-----

【稗官野记】
王国维
------------
王国维,1877年12月3日出生在海宁盐官。他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金石学、甲骨文、考古学等领域成就卓著。胡适曾回忆王国维:“他的人很丑,小辫子,样子真难看,但光读他的诗和词,以为他是个风流才子呢!”1927年6月2日,王国维向朋友借了五块钱,雇人力车至北京颐和园,在昆明湖鱼藻轩自沉。

-----第10帧-----

★手机报线上联系方式:
新浪微博:@张家口手机报
腾讯QQ群:238858195



感谢您阅读《张家口手机报》,祝您健康快乐!

★阅读后请及时删除,以免影响您接收彩信。
============
责任编辑:侯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