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须知

(/120)

2013-04-19 08:48:33 人关注

口梆子简介

卢江

简介:男,1964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大学文化。
1981年高中毕业入伍
2000年从部队由少校军衔转业并开始自学摄影
2003年到沈阳刑警学院图像系进修
2005年加入张家口市摄影家协会
2006年加入河北省摄影家协会
2009年加入中国摄影家协会
目前就职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人民检察院,任宣传处副处长、声像高级工程师

林之森

简介:男,1963年出生于唐山,大学学历。
军旅摄影爱好者
1981年9月入伍
历任排长、连队指导员
旅政治部组织科长
师政治部组织科长
省军区政治部纪检处长、组织处长
军分区政治部主任等职(大校军衔)
在军内外报刊、杂志发表多幅作品
双人展:2013年《口梆子戏曲人物及脸谱摄影作品展》

  口梆子是张家口的地方戏曲剧种。清康乾年间,山陕梆子流布到张家口,与本地秧歌戏等民间艺术融合,形成了本地人用当地方言演唱、拥有本地艺术家群体和本土剧目的梆子腔地方剧种新形态,即口梆子。

  戏剧史学家周贻白在他的《中国戏曲发展史纲要》中有这样的阐述:“河北梆子的老根固为山西的蒲州梆子,但其经历了北路梆子和口梆子两个历程”;“张家口的口梆子是由北路梆子蜕变而来,和太原的中路梆子的声腔颇有出入”;“晋语区分布着中路梆子(晋剧)、北路梆子、上党梆子、口梆子。”引据上述史学论述,口梆子在清中叶至清末,曾是相对独立于其他梆子腔剧种的地方戏曲新形态,这种梆子腔剧种形态的形成与盛行早在山西中路梆子流入张家口之前。口梆子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与北路梆子、中路梆子、京梆子、河北梆子被相提并论的历史地位。

  口梆子名家辈出。清末有“十三旦”侯俊山(张家口万全县人)携其代表剧目《小放牛》、《辛安驿》等红透京城、上海滩,声名赫赫,震动剧坛,口梆子由此驰名。

  清末民初,京张铁路开通,张家口商业逾加繁荣,晋商把山西中路梆子牵引至张家口。口梆子与中路梆子相融,得到迅速发展。

  口梆子在经久的发展过程中,包容了山陕梆子、中路梆子的基本形态,并且吸纳京剧、河北梆子、北路梆子等剧种的优长,导入当地秧歌、二人台等地方民间艺术元素,不断创新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唱腔多元融汇,优美流畅;道白字清韵圆,受听易懂;音乐主格调鲜明而又丰富多彩;表演则不离行当又个性突出。口梆子剧目丰富文武戏皆备,现经常上演剧目有百余个,新编剧目成果丰硕。

   口梆子是中国戏曲百花园中一束独特的艺术之花,对于繁荣河北省戏曲事业以及展示中国戏曲的丰富性、典型性具有重要的历史发展价值和保护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