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篇不朽的作品,近日以来,我读了这本书。
这本书主要叙写了鲁迅先生幼年和青年时的记忆片段。这本书读过后给我的最大感想就是: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点滴——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
长妈妈是一位善良朴实的妇女,言行中都有对鲁迅先生的关心,却又常常因为麻木于封建迷信而限制鲁迅的许多行为。尤其是她在新年早晨要吃福橘,喜欢告状等,都反映了一个旧社会中封建思想严重的形象。但她又是很热爱生活,她知道鲁迅喜欢《山海经》,不识字的她还是不辞劳苦的为鲁迅买了回来。
藤野先生是一位严谨认真的人,他对工作的负责可谓是精益求精。他曾对“血管的位置移了一点”都指出过错误。试问自己当下有这样的认真吗?藤野先生又是那样的正直无私。在那个年代里,能会有几个日本人对中国留学生,整个中国一视同仁?他孜孜不倦的教诲和正直无私的伟大人格仿佛一个太阳,在鲁迅身后默默的放着明亮的光芒,向前引导着鲁迅。
童年的生活总是美好的,但旧社会儿童的童年却不是那样的快乐。各种封建思想阻碍着方方面面。鲁迅小时对百草园有着难以言说的喜爱,可偏偏因为封建的思想,被迫去私塾读书,接受封建的教育,告别了那昔日的百草园。更令他不解的是,去看“五猖会”之前还被迫让按父亲所说的去背《鉴略》,之前的兴奋和急切一时间都被扫兴而代替了。这些都是封建社会和思想的缩影。许多封建的教育在现在看来都是无用功,却耗费了许多的时间。
鲁迅先生在日本学医时的经历是令我感受最深的。尤其是“看电影”的那一情节。让我国人在当时是怎样的麻木,怎样的庸俗,遭受了蹂躏后还无动于衷,甚至是还叫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面对国人的麻木。鲁迅先生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学医,回国开始从文。“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面对人民,他无私奉献,面对敌人,他用犀利的文字震慑着他们。正是因为这点,唤醒了许多爱国人士,复苏了人们麻木的思想。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是从正在溃败的封建社会中出来的,但他会杀回马枪,朝着他所经历过来的腐败的社会进攻,朝着帝国主义的恶势力进攻。他用他那一支又泼辣,又幽默,又有力的笔,画出了黑暗势力的鬼脸,画出了丑恶的帝国主义的鬼脸,他简直是一个高等的画家。他近年来站在无产阶级与民族解放的立场,为真理与自由而斗争。”……
的确,鲁迅成就了许多。现在,我们的童年已渐行渐远,迎来的是充满活力的青少年,《朝花夕拾》留下的是无尽的回忆与反思。不同的年代,不同的感受。
鲁迅先生记忆中的点滴——当时社会的一面镜子,一面毫不保留瑕疵的镜子,一面照出黑暗社会阴暗与丑陋的一面镜子!!